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特征与生态管控

发布时间:2018-06-22 03:04

  本文选题:雄安新区 + 城市土地利用 ; 参考:《地理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城市地表信息等专题数据集,从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背景和规划区覆盖范围两个层面揭示了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建议。结论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高密度连绵集聚式态势,城镇用地和城市不透水地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43倍,且接近15%的子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不透水地表的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农田、乡镇及农村聚落和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开发建设应围绕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适度控制人口、产业规模,建设宜居生态健康城市。规划初期,应将其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畴,参照国际低影响度开发模式,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当前下垫面特征,前期规划应考虑构建新区与保定、北京和天津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新区内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整体比例应控制在60%之内,核心区不超过70%。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确立"以水定城"理念,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方面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organically dissolving the non-capital function of Beijing, optimizing th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 improving ecosystem service and improving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ulti-period remote sensing images, land use / cover change data,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 data and high-precision urban surface informa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planning area,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is reveal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ity is show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high density and continuous agglomeration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The urban land use and the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have increased by 1.27 times and 1.43 tim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year 2000. Close to 15% of the subbasin water ecosystem health was seriously affected by impermeable surface. The Xiong County, Rongcheng and Anxin countie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District are mainly farmland, villages and towns, rural settlements, water areas and wetland ecosystems. Thei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untying Beijing as a non-capital city and moderately control the population. Industrial scal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vable ecological healthy ci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planning, it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national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ilot project, and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current underlying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liminary planning should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patches 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between the new area and Baoding,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new area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60%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The core area shall not exceed 70. In the process of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setting the city by wat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Rain Water collection and recycling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 the new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71004)~~
【分类号】:TU982.2;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琴;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5期

2 刘宏杰,李维哲;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3 张忠国,高军;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4 位欣;陈翠芳;陈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4期

5 刘东伟;张文秀;郑华伟;;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年01期

6 花盛;吴晓涛;;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07期

7 顾康康;刘景双;窦晶鑫;;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8 薛万蓉;卢正;仇文侠;慕长龙;陈俊华;;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4期

9 李贞;冷飞;刘艳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10 刘耀彬,陈志,杨益明;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朗;;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进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福恕;;试论新形势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及规划原则[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文枫;杨庆媛;鲁春阳;;重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效益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卫东;;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宁敢;郑新奇;辛颖;吕利娜;邓婧;;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动力模型研究进展[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郭景;;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论文集[C];2008年

7 潘润秋;朱小青;;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8 敬东;;论非市场失灵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影响[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王利敏;李淑杰;;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10 高迎春;佟连军;;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太原农业学校 王秋林;浅析城市土地利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李用锁;城市土地利用如何挖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侯永志 刘云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全面认识和综合防治“空城”现象[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管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吴英杰;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大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文甫;基于RS&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徐昔保;基于GIS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中国东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江南春雨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文君;城市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变化检测及时空变化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高洪军;日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赵昆;基于RS与GIS的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吴一凡;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赛莉莉;威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鲁东大学;2016年

7 郑君怡;湖北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亚卿;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杜旭;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10 罗勋;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51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51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