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民俗客栈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10:07

  本文选题:徽州传统民居 + 民俗客栈 ; 参考:《北京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近几年徽州地区旅游业的快速推进,民俗客栈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得益于人们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的旅游目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风景式旅游”,更多的是偏向地域特色浓厚、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这种很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地区的聚落旅游业发展。为了给更多的游客提供休闲住宿的场所,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并以体验徽州地域风土人情为服务主旨的民俗客栈便应运而生了。民俗客栈的出现大多依托于徽州传统民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民居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传统民居资源,民俗客栈的设计往往需要借助于徽州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为载体,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一方面是因为徽州传统民居的文化载体作用,我们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应当合理地利用,使其能够重新迸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俗客栈注重文化和民俗的营造,徽州传统民居具有重大的经济文化价值,民俗客栈可以很好地利用徽州传统元素,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彼此升华,为广大的游客提供不可多得的旅游新鲜体验感。目前徽州地区的民俗客栈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技术的制约和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民俗客栈缺少科学的指导方法。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的民俗客栈为研究对象,前两章从徽州传统民居和民俗客栈的基本概念入手,明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民俗客栈的可行性。第三章则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改造设计的经验以及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进而提出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民俗客栈的设计原则,为改造设计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理论依据。后两章作为论文的核心章节从功能设计和形式设计两大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首先从功能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民俗客栈的功能组成做简要概括。通过交往空间、住宿空间、辅助空间和交通流线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探讨功能设计的要点。然后从形式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建筑体量的优化、界面表情的重塑和结构技术的更新三个方面入手,对具体的改造设计方式进行分析。文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改造设计方式进行论证,以期为改造实践提供有力的现实论据,为徽州传统民居改造成民俗客栈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Huizhou in recent years, folk inns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has benefited from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social weal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mode of people is changing constantly. The purpose of tourism is not only "scenic tourism", but also "experiential tourism" with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a great extent, thi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 tourism in Huizhou.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ourists with leisure accommodation, the folk inn, which emphasizes individuation and humanization and takes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customs and customs in Huizhou as its service theme,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appearance of folk inn mostly depends on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Huizhou, which to some extent protects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makes 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resources, the design of the folk inn often needs the help of the re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s the carrier. On the one hand, the two can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carrier function of the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We can't let it go its own way, we should use it rationally so that it can rekindle new vit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because the folk in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folklore, and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of Huizhou has great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Folk Inn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Huizhou,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promote the sublimation of each other and provide the tourists with a rare sense of fresh tourism experience. At present, the folk custom inn in Huizhou area is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nd the lack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Huizhou into folk inn is lack of scientific guiding method. Therefore, it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The first two chapters start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folk inn, make clear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to folk inn.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no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ca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transformed into folk inn. It provides the concrete go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As the core of the thesis, the last two chapters deeply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function design and formal design. Firstly,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 design, the function composition of folklore inn is briefly summarized. The main points of function design are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communication space, accommodation space, auxiliary space and traffic streamline. Th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rmal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design method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volume, the remolding of interface expression and the renewal of structural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design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strong practical argu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Huizhou traditional houses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lk inns.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2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芳;传统民居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理论月刊;2002年10期

2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3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4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6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7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8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9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10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2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52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b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