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伊犁深厚湿陷性黄土浸水入渗及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0 10:31

  本文选题:深厚湿陷性黄土 + 现场浸水试验 ; 参考:《岩土力学》2017年02期


【摘要】:新疆伊犁黄土原位试验实测资料非常缺乏,为了研究其浸水入渗规律和自重沉降特征,开展了原状土和重塑土的现场浸水试验研究,并对表面沉降和水分进行观测。研究表明:浸水过程中,任一点的饱和度存在明显的暂态饱和区,封闭压缩气体上收缩膜承受的孔隙气压力、孔隙水压力和进气值的短暂力学平衡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原状土因黄土结构性和地层结构性,其沉降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可用分段函数进行描述,重塑土因结构性破坏,其变形阶段性不明显;浸水21 d,湿润锋面到达8.8 m,重塑土(S4)的沉降量为120 cm,原状土(S5)的沉降量为78 cm,前者比后者大35%;鉴于软弱土层存在应力集中,湿润锋面以上相邻饱和土变形尚未稳定时,其下非饱和土不发生增湿变形,因此,原状土沉降变形为湿润锋面以上饱和土尚未变形稳定的沉降量,小于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85 cm。研究结果对伊犁黄土浸水变形机制和增湿变形计算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in-situ test data of Yili loess in Xinjiang are very short. In order to study the law of infiltr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settlement, the field soaking test of undisturbed soil and remolded soil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urface subsidence and moisture a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turation at any point has obvious transient saturation region, and the pore gas pressure, the transient mechanical equilibrium between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inlet ga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aturation at any point. Because of loess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the subsidence characteristics of undisturbed soil have obvious stage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by subsection function, but the deformation stage is not obvious because of structural failure of remolded soil. After 21 days of soaking, the wetting front reaches 8.8 m, the settlement of remolded soil (S4) is 120 cm, the settlement of undisturbed soil (S5) is 78 cm, the former is 35 and 35 cm larger than the latter, in view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weak soil, the deformation of adjacent saturated soil above wetting front is not stable. The unsaturated soil does not deform under the soil, so the settlement of the undisturbed soil is not stable above the wetting front, which is less than 85 cm of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self-weight collapsibility. The results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oak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umidification deformation of Yili loess.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379220,No.5127917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No.2016M60274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310826161001)~~
【分类号】:TU4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宏;;对太原东山地区湿陷性黄土性质的初步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17期

2 张倩;;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的特殊性[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10期

3 王振铎;;湿陷性黄土浅谈[J];建筑工人;1988年04期

4 崔旭,张玉;湿陷性黄土渠基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甘肃农业;2000年10期

5 刘水生;湿陷性黄土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1年04期

6 董晓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杨增光;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及地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2年04期

8 刘朝霞,王成伟,牛志武;浅析巩义市城区湿陷性黄土性质特征及预防措施[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张志龙;天水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征[J];岩土工程界;2003年09期

10 靳运生;浅谈Ⅰ 、Ⅱ级湿陷性黄土处治的办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制定[A];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汪国烈;张豫川;;高烈度区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地基基础抗震评价中存在的三个问题[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3 余雄飞;谢定义;;湿陷性黄土增湿剪切破坏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李志飞;李赞成;王亚军;;湿陷性黄土的动力固结特性[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5 雷励;;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地基处理方法[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6 陈万业;董兰凤;;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评价中的几个问题[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7 朱格河;;考虑含水量影响的黄土强度模型推导[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张爱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探讨[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存礼;谢定义;;湿陷性黄土中水池构筑物的地基处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婷;罗爱忠;邵生俊;;湿陷性黄土结构性研究的回顾与探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唐名娟 黄润秋 徐瑜;挺进中原创奇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生 路丰成 记者  王玉平;宁夏桃同高速公路:车辆在刀尖上跳舞[N];华兴时报;2007年

3 王金普;湿性地基填筑加固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2年

4 记者 阎文华 白燕;同心至固原段中面层铺设[N];宁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梅源;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邢玉东;辽宁西部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治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王梅;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峰;湿陷性黄土含砂层旋挖法成桩关键技术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郑亚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桃同高速公路病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余浏奕;湿陷性黄土基础对大型储罐结构安全影响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旭;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利星;湿陷性黄土渗透特性及地基承载力测试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6 洪勃;湿陷性马兰黄土渗透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赵环;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赵伟;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深度的确定[D];兰州大学;2009年

9 刘敏;定边供水工程调蓄水池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婧;突变理论在湿陷性黄土微结构失稳模型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3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13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