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追踪算法结合EEMD识别结构损伤
本文选题:盲源分离 + 复杂追踪 ; 参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5期
【摘要】:结构损伤会引起结构振动信号的突变,而该突变信号会淹没于环境噪声信号中。为此,文章将复杂追踪理论(CP)引入结构损伤识别领域,将损伤识别问题转化为突变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一种复杂追踪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识别结构损伤的新方法,首先采用EEMD预处理结构振动信号,接着将分解得到的本征模函数(IMF)作为混合信号输入CP模型中,提取出包含损伤特征的本征模函数,进而识别出结构损伤发生的时刻及位置。最后,通过对环境激励下六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和地震激励下三层框架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结构损伤异常时刻与位置。
[Abstract]:Structural damage will cause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signal to change and the sudden signal will be submerged in the ambient noise signal. In this paper, the complex tracing theory (CP)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a catastrophe feature extraction problem. A new method of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complex tracing and set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signal is pretreated by EEMD, and then the eigenmode function (IMF) obtained by the decomposition is input into the CP model as the mixed signal. The eigenmode function containing damage characteristics is extracted, and the time and position of structural damage are identified. Finally,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ix degree-of-freedom mass-spring system and the three-story frame model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abnormal time and position of structural damage.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41180) 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DZ1405) 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015ZD77)~~
【分类号】:TU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郝坤超,陆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李贵炳;结构损伤识别指标法及其实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4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5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6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尹涛;余岭;朱宏平;;一种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8 李清富;张江威;;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9 李伟;;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10 李蕊;周丽;;基于不完全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春愿;基于机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8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晓楠;基于贝叶斯统计推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晓威;基于频响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河北大学;2015年
2 田福志;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徐昌宏;基于联邦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南昌大学;2015年
4 翁璞;基于改进HHT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华盼盼;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曾帝棋;基于稀疏特性恢复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海玲;基于振动测试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8 郑亮亮;基于云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D];重庆大学;2016年
9 尹涛;基于动力指标下考虑不确定性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0 唐雅琦;基于小波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13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1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