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混凝土楼板的钢框架梁柱弱轴连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effect on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Liang Zhu weak axis connection, the beam end cross-sec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tandard type, weakened type and strengthened cover type. The cyclic load tests of 5 steel joints with flange and axillary type and 5 steel / concrete joints with partial shear connections a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hysteretic curves, stress (strain) distribu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eel beam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xillary specimens, the lower flange welds of the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joint beams are cracked to varying degrees, but the upper flange welds and web bolts can still bear large loa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ld seam of the upper and lower flange of the pure steel joint is cracked,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decreases rapidly, and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pure steel joint is fuller than that of the composite join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joint is gradually inversely S-shaped due to the slip of web bolt, and the section and axi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move up significantly under positive bending moment, and the strain level of flange below the beam is bas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steel joint. The beam-end weakened joint can realize the plastic hinge outward displacement effectively, and its hysteretic curve is the most stable, it is recommended to choose first. The welding quality is the key to affect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the joi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aminated plate adopt Z-direction steel which is resistant to interlaminar tear.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6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310828175002)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三元;李姗;刘玮;;蜂窝梁模型设计及其破坏模式和滞回性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1期
2 郑宏,顾强;钢梁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工业建筑;2001年09期
3 胡秀英;张文元;;轴力对巨型钢柱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6期
4 张文元;张耀春;;空间受力巨型钢柱滞回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结构;2007年01期
5 郑宏,顾强;钢方管截面柱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力学季刊;2001年04期
6 贾明明;张素梅;;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性能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张文元;胡秀英;;加载对巨型钢柱空间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5期
8 高尔新;王永贵;;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9 贾子文,龚永忠,于安林;Y型支撑钢框架耗能段滞回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陈以一,周锋,陈城;宽肢薄腹H形截面钢柱的滞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林;苏明周;顾强;;位移加荷方式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邵永松;;焊接T形支撑杆件滞回性能模型的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3 赵欣;吴迈;刘晓孟;;钢—混凝土组合梁滞回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婷;赵楠;聂建国;张勇;马凯;;型钢混凝土柱-钢桁架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宏;俞茂宏;顾强;;结构钢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钢构件滞回性能的计算机分析[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连尉安;张耀春;;钢支撑滞回性能模拟及疲劳寿命评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晓宇;王铁成;杜喜凯;陈敖宜;;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试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8 李海锋;罗永峰;李德章;丁大益;;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常轴压箱形钢柱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秀丽;唐树昆;李琼;虞崇钢;王本科;;梁柱弱轴刚性连接抗震性能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磊磊;潘宏;杨晓东;;梁柱角钢连接的滞回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玉坤;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扬;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新型组合钢梁柱栓焊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余非;梁端腹板削弱型钢框架滞回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振文;基于延性交错桁架双角钢T形弦杆在往复荷载下的滞回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海风;相贯桁架网格结构T型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章玉婷;折纸型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彭翊博;部分填充钢箱—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7 周晔;钢框架—钢板单侧外包混凝土板组合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8 任攀;火灾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7年
9 关兴泉;垫板加强T型管节点火灾后静力强度和滞回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新洋;节能型蜂窝钢柱滞回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26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2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