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钢板夹钢管组合板抗低速冲击性能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5 15:36
【摘要】:试验共设计了三块钢板夹钢管组合板,分别为净距90 mm的三钢管组合板(G3)、净距30 mm的四钢管组合板(G4)与净距0 mm的五钢管组合板(G5);研究了组合板在落锤冲击作用下的抗冲击性能及破坏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试验组合板及不同厚度钢板、钢管的组合板进行模拟,分析钢管(钢板)位置、钢板厚度、钢管壁厚对组合板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提出单位增加质量贡献比γ来衡量组合板抗冲击性能优化的程度。结果表明:钢管分布连续的组合板抗冲击性能最好;在组合板变形不太大的情况下,钢板在抗冲击过程中起主要吸能作用;只增加中钢管壁厚能更快地提高组合板抗冲击性能,但材料利用率降低;只增加上钢板厚度能提高组合板边钢管抗冲击过程的参与度,增强组合板的整体性,并提高材料利用率。
[Abstract]:Three steel plate sandwich steel pipe composite plates were designed. Three steel tube composite plates (G3) with a net distance of 90 mm, four steel tube composite plates (G4) with a net distance of 30 mm and five steel tube composite plates (G5) with a net distance of 0 mm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resistance and failure of the composite plates under the impact of drop weight.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xperimental composite plate, steel plate and steel tube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 of steel tube (steel plate), the thickness of steel plate and the thickness of steel tube on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plate was analyzed. An increase in the mass contribution ratio (纬) per unit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composite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plate with continuous steel tube distribution has the best impact resistance, the steel plate plays the main role of energy absorption in the impact resistance process whe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mposite plate is not too large, and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plate can be improved more quickly by only increasing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steel tube. Only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steel plate can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eel tube in the process of impact resistance, enhance the integrity of the composite plate, and improve the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io.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469)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首义,晏麓晖,陈斌,蒋志刚;多层吸能元件在冲击波作用下大变形问题的模态解[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新;张大长;;圆钢管横向局部抗压承载力特性分析及计算理论[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年05期

2 张忠;杨永雄;刘盈丰;;横向受压薄壁圆钢管在冲击波作用下动力压扁的数值模拟分析[J];重庆建筑;2009年02期

3 郭胜鹏;顾红军;;有侧限矩形钢管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大变形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年01期

4 赵凯;沈建虎;刘凯欣;卢国兴;杨嘉陵;;圆环列系统吸能特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赵凯;刘凯欣;叶琳;杨嘉陵;;圆环列吸能器的力学机理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顾红军,赵国志,陆廷金,范伏生;轴向冲击下薄壁圆柱壳的屈曲行为的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年04期

7 顾红军,赵国志,陆廷金,范伏生;薄壁圆柱壳轴向动力屈曲的实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吕波;方维凤;谭一鸣;;蜂窝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铁光,郭晓刚;受横向冲击圆环的粘塑性大变形分析[J];爆炸与冲击;1990年01期

2 余同希;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J];力学进展;198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军,孙冰,杨晓锋,秦至谦,张志恒,周绍清;新型组合板的实验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聂建国;李法雄;;钢—混凝土组合板单向受压稳定性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6期

3 韦庆白;;钢竹组合板抗弯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2010年S1期

4 杨勇;曾苏生;聂建国;周现伟;霍旭东;;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组合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1期

5 ;采用通用有限元法分析组合板的剪切机理[J];钢结构;2011年10期

6 史晓宇;陈世鸣;裘子豪;;组合板剪切-粘结机理及承载能力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收缩对混凝土组合板长期应力与变形的影响[J];钢结构;2012年06期

8 杨勇;李慧静;薛建阳;;钢板-混凝土空心组合板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12期

9 严正庭;钢与混凝土组合板的极限状态设计[J];工业建筑;1987年06期

10 吴凯华;王永喜;;钢板夹芯砼组合板试验方案的正交法设计[J];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冬;张毅刚;翟立国;;新型组合板及其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夏志成;徐飞;王永喜;;钢板夹芯混凝土组合板垂直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3 韦灼彬;张小鹏;王铁成;赵领志;李增志;;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毛小勇;张耀春;;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铁成;韦灼彬;张小鹏;赵领志;李增志;;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非线性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铁成;赵程;张小鹏;韦灼彬;;滑移对钢—混凝土组合板挠度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勇;杜明珠;聂建国;曹颖丽;;闭口型压型钢板-砼组合板动力特性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铁成;赵领志;韦灼彬;;钢板型钢-混凝土组合板受力性能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铁成;韦灼彬;张小鹏;赵程;李增志;;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变形计算[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余敏;查晓雄;阳松;桂隽;;金属面聚氨酯、挤塑组合板剪力分配系数的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广西 粟维琼 汪梅;TL9319组合收音板的试用与改造[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特性分析与加劲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荷载分布宽度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张小鹏;SRC组合板试验研究和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3 韦灼彬;钢筋混凝土桩基梁板码头爆炸毁伤及抢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彩霞;型钢—意杨胶合板组合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伟;组合板房的热环境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蔡俊;CFRP-钢组合板受压性能研究及在加固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4 王晓彤;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纵向剪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慧;组合板结构面内和面外振动动刚度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6年

6 蒯楠;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李文光;轻型组合桥面UHPC层的弯拉静力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阮航;钢板夹心混凝土组合板试验研究与徐变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赵领志;钢板型钢—混凝土组合板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慧静;钢板—混凝土空心组合板静力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72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72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