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雾化条件下溴化锂溶液再生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a target impinging atomizing solution regeneration experimental device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of Li Br solution in solution humidification technology. The atomization effect and atomization diffusion angle of the atomizing device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initial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of solution, air flow rate, ratio of liquid to gas on the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olution were analyzed, such as heat transfer, total heat efficiency, regeneration quantity and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The volum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used to model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by matlab programming, and the numerical solution i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acking regeneration and falling film regeneration, impingement atomization solution regeneration has higher heat and mass exchan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olutio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basic data support for regeneration of impact-atomized solution, and the established mathematical model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liqui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under impact-atomization condi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8年05期
2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1期
3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5期
4 熊;;传热传质技术及设备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10年05期
5 李业波,刘登瀛;平板状土豆干燥过程中的内部传热传质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6 陈长琦,姜涛,干蜀毅,王先路,朱武;固体绝缘介质真空干燥的传热传质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0年06期
7 段续,朱文学;对撞流干燥的传热传质特性[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熊;传热传质技术进展点滴[J];石油化工设备;2005年05期
9 张学军,代彦军,王如竹;蜂窝式除湿转轮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及其试验验证[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10 董金玲;王国恒;;干燥过程中的高温快速工艺[J];工业炉;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静;朱庆勇;谢铭慧;;混纺材料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由世俊;牛润萍;张欢;;空调用填料表面传热传质性能的预测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3 徐成海;彭润玲;张世伟;祖文文;;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研究的动态[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樊丽娟;黄翔;吴志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中强化管外传热传质方法的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涛;张彬;李文武;燕涛;;基于FLUENT的深水油藏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林亚玲;李树君;潘忠礼;;红外同步杀青脱水下苹果片传热传质数学模拟[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绍志;周新丽;陈光明;;浅论细胞悬浮液冻干与普通溶液冻干的异同[A];第八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铁军;刘达新;唐景春;;喷淋蒸发翅管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敏杰;王煤;余徽;纪平均;许峰;;竖直环形多孔介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董冲;;低肋斜槽管单管外降膜吸收的传热传质模型及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黄虎波;推动东莞能源 科技成果产业化[N];东莞日报;2012年
2 刘伟 高建敏;脚踏实地 从细微做起[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裕文;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倾斜流动与传热传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操瑞兵;叉排管束与M-W引流丝网交替热质传递结构吸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王红提;疏解棉秆微波热风联合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司崇殿;流化床褐煤干燥的微波强化传热传质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邓慧;单排翅片管传热传质的模型与数值计算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刘彬;有机物综合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分析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7 王军;增膜型蒸发空冷器强化传热传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彭润玲;几种生物材料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9 尚妍;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郑伟业;蒸发式冷却器传热传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靳振欢;褐煤干燥过程的动力特性及传热传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秦长江;双轴桨叶式干燥机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易哲宇;管排与丝网交替结构吸收器的溴化锂吸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贤东;微观尺度褐煤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刘纪建;樟子松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彬彬;褐煤流化床热风干燥特性与传质传热数值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王洪中;高温矿井回采工作面煤壁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徐珊珊;多孔围护结构封闭腔体内部传热传质数值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10 郝颖;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降低出塔水温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6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27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