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砖砌建筑砌筑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9 10:32
【摘要】:砌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造方式之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筑砌筑技术发展达到阶段性顶峰。原齐鲁大学是我国近现代13所教会大学之一,其中的砖砌建筑的砌筑方法与样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近现代建筑群体,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近代建筑的砌筑方法,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建筑砌筑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建筑砌筑技术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砖砌建筑的砌筑方法与样式;以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中的砖砌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建筑主体外墙的砌筑方法,以及窗间墙、墙体转角、花砖砌筑、壁柱等砌筑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建筑立面中的细部样式,如圆形立柱、建筑檐口、门窗洞口、形式多样的通风口等进行了研究。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中砖砌建筑的砌筑方法与样式丰富,本文试图总结归纳出适用于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的砌筑方式与细部处理方法,为其今后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Abstract]:Masonr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nstruction methods used by human beings.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masonry technology reached its peak. Qilu University is one of 13 church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The masonry method and style of brick buildings fully prove this point. As a modern architectural group with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bination", the former Qilu University Modern Architecture Group has demonstrated the masonry metho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which has high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masonry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documents of building masonry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nalyzed, and the masonry methods and styles of brick buildings are combed out. Taking the brick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buildings of Qilu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asonry methods of the main wall, the window wall, the corner of the wall, the brick masonry and the wall colum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details of the facade, such as circular columns, cornice, door and window openings, and various air vent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sonry methods and styles of brick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and modern buildings of Qilu University are abunda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 up the masonry methods and detailed treatment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buildings of Qilu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in the future. Repair and reus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754;TU-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星;晓笛;;并非以高为美 不能比比皆是 不是代言工具——标志性建筑 标志什么[J];建筑工人;2001年11期

2 徐涵,陈涛;“基本建筑”理性思维之美[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年09期

3 曹凌燕;俄罗斯建筑印象[J];上海艺术家;2005年04期

4 顾蓓蓓;西安风格建筑及其理论[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5 崔彤;;还原的建筑[J];建筑创作;2006年03期

6 熊靓;;徐卫国与非线性建筑[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11期

7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变异·循环》[J];重庆建筑;2007年02期

8 彭蓉;;管窥建筑与雕塑的融合[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9 ;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J];商品与质量;2009年S7期

10 翁智伟;;复杂建筑形态的当代探索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碧娥;福建莆仙戏台建筑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向阳;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及生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庄昭奎;豫北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李关笑魁;基于多维视角的“非常规对称”建筑形态布局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郭倩;北京胡同四合院建筑解析研究及未来延续的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曾琳雯;重庆地区大中型百货商场中庭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高婵;冀南地区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8 靳维;建构视野下的建筑形态轻盈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硕;当代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雷;现代地域建筑形态抽象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9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69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