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逐渐突显。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伴随着大雨之后的地表径流系数、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的显著增加,城市人文、生态均受到严重威胁。探讨城市雨水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管理、循环利用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城市雨水管理过程中深入人心,城市系统的LID改造,是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城市的“海绵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徐州市三八河流域作为场地规划区,借助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城市现状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运用模型中嵌套的LID措施,模拟LID措施对径流的调控效果。为提升城市雨水管理水平、深化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构建宜居-景观-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提取SWMM模型参数,构建SWMM模型,以综合径流系数为参照,率定与验证SWMM模型参数,使模型满足该流域实际情况,达到模型运行的适用性与合理性。2)基于SWMM模型模拟研究区在不同降雨、不同下垫面情景下的水文循环参数及排水管网参数的量变与空间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地表径流、径流系数等均呈增加趋势(增加49.03mm、0.185),排水管网节点与管道内部的超载、溢流以及水位等参数的时数与流速、流量增加明显。(2)在相同降雨情景下,随着下垫面不透水率的提高,地表径流增加19.35%,径流系数增加0.08;排水节点与管道的超载与溢流现象加重。(3)空间上,高径流系数、超载与溢流的排水管网多分布在不透水率高的流域,即三八河上游流域。可见,流域不透水面积率的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对小、中雨事件具有一定的防洪排涝能力,对大暴雨产生的雨洪无法安全、及时、有效的排泄与管理。3)城市雨水管理的核心在于城市水循环的修复,通过LID不同措施的布设,改善降雨-径流-下渗-蓄水的比例,实现城市雨水回归自然。基于SWMM模型模拟LID的水文效应的结果显示:(1)单个LID措施对地表径流的削减率自P=0.5a的5.61%降低到P=20a的2%左右;排水管网节点的超载与溢流的数量、时数与流量减少,对溢流总量的调控率高达78.01%(P=0.5a),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调控率降低至13.51%左右。(2)在渗透铺装、绿色屋顶以及生物滞留网格的综合调控下,整体径流系数减小0.037,地表蓄水增加3.581mm,地表径流减少3.225mm。可见,LID措施对城市雨水具有调控作用,可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压力。但是对暴雨径流的调控效果不佳,故单纯依靠LID措施尚不可很好的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4)城市作为流域的节点,想要合理化解城市雨水问题,需要从流域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流域点-线-面多个层面,实现城市的“海绵化”发展。结果表明:(1)上游流域的LID改造对整个流域的影响大于下游流域,蓄水量与下渗量明显增加,径流系数减少0.4-0.5,下游流域的径流系数减少0.01-0.1,并且减轻排水管网的排水负荷。(2)广场、新、旧小区的LID改造规划,使得径流系数分别由0.781、0.377、0.641降低到0.175、0.157、0.287;峰值流量降低到0.08、0.04、0.07 m3/s。可见,因地制宜,合理布设LID措施与比例,可以很好的还原城市自然特征,缓解城市地表径流,给人们营造了一个美观-宜居-绿色的环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92;TV2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昌明;张永勇;王中根;王月玲;白鹏;;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05期
2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摘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5年01期
3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年01期
4 王哲;谢杰;谢强;赖立;吴德意;;透水铺装地面滞蓄净化城镇雨水径流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5 李强;;低影响开发理论与方法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6期
6 韩易;何强;颜文涛;;城市径流污染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4期
7 王海潮;陈建刚;张书函;来海亮;苏东彬;;城市雨洪模型应用现状及对比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11期
8 赵晶;李迪华;;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径——基于低影响发展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9 裴青宝;张建丰;吴书赢;;下凹式草地对降雨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J];节水灌溉;2011年06期
10 孙艳伟;魏晓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海樵;薛丽芳;齐跃明;;基于水文区位指数的城市雨水管理初探[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丽芳;面向流域的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勤;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的悦来生态城控规层面规划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何福力;基于SWMM的开封市雨洪模型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宋贞;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城市分流制雨水系统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沈东东;基于GIS的城市积涝灾害分析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王雯雯;基于SWMM的低冲击开发模式水文效应模拟评估[D];北京大学;2011年
6 史蕊;基于GIS和SWMM的城市洪水模拟与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万乔西;雨水花园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刘保莉;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研究及在厦门岛实施的可行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9 俞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尚志海;当代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380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8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