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地下水人工流场能效增强技术在浅层地热能开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12-20 21:45
【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处天津市滨海地区,区内地下水位高,地下水流动性差,地层上部80~100 m深度内地下水均为咸水,地层天然的热传导能力差,在一个供能期内地埋管向土层中散出的冷量/热量难以在短时间消散,造成冷量/热量在地埋管附近处持续堆积,使地源热泵系统能效降低。地下水人工流场能效增强技术可通过地下水流动将地埋管周围堆积的冷量或热量较为均匀地转移到整个地埋管区域土壤中,使地埋管间的浅层地热能被充分利用,增大换热温差,提高地埋管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
[Abstract]:The Zhongxin Tianjin Ecological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Tianjin, with high groundwater level, poor groundwater fluidity, salt water in the upper 80m depth of the stratum, and poor natur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form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dissipate the cold / heat released from the buried pipe into the soil in a period of energy supply, which results in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the cold / heat near the buried pipe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The energy efficiency enhancement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groundwater flow field can transfer the accumulated cold or heat around the buried pipe more evenly to the soil of the whole buried pipe area through the groundwater flow, so that the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between the buried pipes can be fully utilized.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 of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buried pipe.
【作者单位】: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天津生态城地源热泵能源系统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BAJ09B04)
【分类号】:P314;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献磊;赵艳玲;王方;王婉洁;;GPR探测地埋管径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5期

2 梁进安,张广林;洛阳市区洛河水面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王荣彦,杨伟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下水开采利用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克绪,李明宰,朱戈,吴志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变形的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4期

5 曹玉生,林树权,翟志和,刘玉;对三江平原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的设想[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7年01期

6 钱玉香;宋明政;孙乃波;;威海市地下水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研究[J];山东水利;2007年06期

7 王齐仁;;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调查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3期

8 李文智;王勇;;浅析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应用[J];治淮;2008年05期

9 杨慧敏;苗瑞俊;;实时监测 为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21期

10 李凡生;傍河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温变化的预测[J];军工勘察;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毕文明;郭艳春;王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研究[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王立勇;董学良;李楠;王超;杨振雷;;大庆及周边地区湿地萎缩及地下水现状分析[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詹金刚;王勇;许厚泽;史红岭;;卫星重力监测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流失[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童国庆;保加利亚科学研究院:探究地震后与地下水相关环境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梁娟;陕西划定地下水采水区域[N];西部时报;2007年

3 记者 秦幸福 通讯员 赵祥兵 朱俊杰;山东发现3处地下水富水区[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军霞;江汉—洞庭平原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数值模型耦合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胡立堂;地下水三维流多边形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开发研究及实例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3 杨鹏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岳韬;基于挤密钻井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文睿;黑龙江省多宝山镇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吉磊;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玛纳斯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4 赵飞;地源热泵U型竖直埋管传热过程的模型构建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徐网谷;地下水开采凿井空间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博;大沽河咸水区地下水-人工湖泊水交换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皮锴鸿;黑河干流河流入渗规律及河水与地下水随机模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张亚丽;基于稳定同位素与水化学的浑太河流域水循环特征与水体氮污染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8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88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