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静力挠度的梁结构损伤识别两阶段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30 14:43
【摘要】:基于梁弯曲挠度的三次样条插值,利用应变能损伤定位指标和有限元损伤状态方程,建立了梁损伤识别的两阶段方法.首先假定结构损伤对结构应力重分布影响较小,证明了损伤梁单元的静态应变能改变量大于零.考虑测量噪声及挠度三次样条插值近似引起的误差,引入损伤定位指标阈值和损伤概率,确定了梁的可能损伤单元.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可能损伤单元的损伤状态方程,通过损伤状态方程的求解完成损伤程度的确定.最后,为验证所提损伤识别两阶段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简支梁和固支梁的损伤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可有效地识别梁损伤单元,而且对测量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Abstract]:Based on 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 of beam bending deflection, a two-stage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strain energy damage location index and finite element damage equation of state. Firstly,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tructural damag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 static strain energy change of the damaged beam element is greater than zero. Considering the error caused by 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 of measurement noise and deflection, the damage location index threshold and damage probability are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damage element of the beam. On this basis, the damage state equation of the possible damage element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damage degree is determined by solving the damage state equation. Final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two-stage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amage of simply supported beam and clamped beam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damage element of the beam. Moreover, it is robust to the measurement nois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分类号】:TU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郝坤超,陆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李贵炳;结构损伤识别指标法及其实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4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5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6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7 尹涛;余岭;朱宏平;;一种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8 李清富;张江威;;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9 李伟;;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10 李蕊;周丽;;基于不完全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春愿;基于机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8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晓楠;基于贝叶斯统计推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晓威;基于频响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河北大学;2015年

2 田福志;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徐昌宏;基于联邦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南昌大学;2015年

4 翁璞;基于改进HHT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华盼盼;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6 曹亚东;环境因素影响下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春年;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和区间估计的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刘爱丽;基于多源信息两阶段融合的结构损伤概率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王华;基于信息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曾帝棋;基于稀疏特性恢复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5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95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