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饱和土水汽迁移与相变:两类“锅盖效应”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21:58
【摘要】:"锅盖效应"定义为:不透水覆盖层下土体含水率大幅提高甚至饱和。最新的理论研究将"锅盖效应"分为两类,第一类由非饱和土内水气冷凝引起,第二类是冻结条件下由气态水迁移引起。为试验验证两类"锅盖效应",研究其内在机理,利用新研制的非饱和冻土水汽迁移试验仪,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样开展不同温度条件的水汽迁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结和未冻结两种状态均能使钙质砂试样顶部含水率增加,但冻结状态下的增加幅度显著。冻结状态下,含水率峰值位置与冻结锋面大致相同,且初始含水率越大,试样顶部和冻结锋面处的含水率增加越显著,降温速率越小,气态水迁移越显著;初始含水率增加也能使未冻结状态下的钙质砂试样顶部含水率增加,并且温度梯度对气态水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温度梯度越小,抑制作用越明显。试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两类"锅盖效应"的理论。
[Abstract]:"pot cover effect" is defined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under impermeable cover is greatly increased or even saturated. The "pot cover effect" is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the latest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first is caused by the condensation of water and air in unsaturated soil, and the second is caused by the migration of gaseous 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reezing. In order to verify two kinds of "pot cover effect" and study its intrinsic mechanism, a new unsaturated frozen soil water vapor migration test instrument was developed to test the water vapor migration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frozen and unfrozen state can increase the water content at the top of calcareous sand, but the increase in frozen state is significant.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 the peak posi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s that of freezing front, and the higher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water content at the top of the sample and the freezing front is, and the smaller the cooling rate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migration of gaseous water is.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can also increase the water content at the top of calcareous sand without freezing,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can inhibit the migration of gaseous water to some extent, the smaller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more obvious the inhibition effect 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ot cover effect".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南大学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047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578)
【分类号】:TU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学术研讨会纪要[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吴礼舟;黄润秋;;一维非饱和土热-湿耦合的数值解[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3 杨代泉;沈珠江;;非饱和土一维广义固结的数值计算[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1年04期

4 王钊;;《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论会[J];土工基础;1992年01期

5 王永胜 ,谢定义 ,郭庆国;非饱和土中气体的运动特性与渗气系数的测定[J];西北水电;1993年01期

6 毛尚之;非饱和土吸力控制的渗析技术[J];工程勘察;2000年06期

7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8 张引科,昝会萍,黄义;非饱和土的渗透函数方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兆平,张弥,赵慧丽;含水量的变化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4期

10 武文华,李锡夔;非饱和土的热-水力-力学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7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9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应发;吴延春;罗先启;;非饱和土中气体的一些力学特性[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刘文化;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5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霍攀;两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CH_3COOH污染土强度与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毛清志;石家庄地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祁晓翔;杭州典型非饱和砂质粉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马璐;重庆地区极端气候对非饱和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黄明峰;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残积土边坡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构建[D];福州大学;2013年

8 陈志福;考虑吸力变化的非饱和高液限黏土—土工织物界面剪切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2年

9 姜小雷;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10 张婉;非饱和重塑黄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14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14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