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内力调整方法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2 21:48
【摘要】: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作为二道防线的外框架部分,需要对其内力进行调整,但我国相关标准在调整方法和调整要求上存在差别,使得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基于对我国JGJ 3—2010、CECS 230:2008和美国IBC 2000等标准规定的分析和解读,分别从适用范围、调整对象、双重抗侧力体系划分、框架合理刚度、内力重分布等5个方面,对比分析基于基底剪力或最大框架楼层剪力调整方法和基于楼层剪力调整方法的不同。以一实际结构为例,通过弹塑性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不同调整方法对各部分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采用外框架和核心筒承担的剪力比例或者整体刚度分析方法来界定其是否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外框架与核心筒互为二道防线,在设计时,需对其承载力和刚度协调匹配,对承载力可采用基于楼层剪力的调整方法,调整对象除剪力和弯矩外也应包括轴力,两者的最小分担比例之和为100%,框架最小和最大分担比例分别为20%和80%,对于两者间的刚度匹配关系,可采用广义刚度特征值和刚度比参数来评价,其合理取值范围分别为1~3和0.2~0.9。
[Abstract]: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 as the outer frame part of two lines of defense, the internal force needs to be adjusted,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djustment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relevant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 The desig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uncertain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JGJ 3-2010 CECS 230: 2008 and the United States IBC 2000 standa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object of adjustment, the division of dual lateral force system, the reasonable stiffness of the frame,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orce, et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loor shear adjustment based on base shear or maximum frame shear is compared with that based on floor shear. Taking a practical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methods on the design of each part are studied by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and shaking tabl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ratio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 tube or the overall stiffness analys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a double lateral force resistant system.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 tube are two lines of defense each other. In the desig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should be matched harmoniously. The adjust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floor shear force can be adopted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adjusting object should include the axial force in addition to the shear force and the bending moment. The sum of the minimum sharing ratio of the two is 100 and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haring ratios of the frame are 20% and 80% respectively. The stiffness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generalized stiffness eigenvalue and stiffness ratio parameter. The reasonable ranges of the values are 1 / 3 and 0. 2 / 0. 9,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泰禾集团设计研发部;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D09050600370000)
【分类号】:TU97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霞;综合楼的抗震设计之我见[J];哈尔滨铁道科技;2003年01期

2 常庆芬;;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徐晓冰;;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科技资讯;2009年32期

4 蔡金兰;;浅谈建筑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0年23期

5 卫明;日本建筑物抗震设计简介[J];煤矿设计;1984年09期

6 朱七七;Getty;;“地震之城”的抗震设计[J];商务旅行;2010年04期

7 张强;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丹东纺专学报;2001年04期

8 方景耀;抗震设计存在的质量通病[J];建筑设计管理;2001年03期

9 马宏旺,吕西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10 李玉兰,崔振库;小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浅谈[J];河北煤炭;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海棉;;砖混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抗震设计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董启灏;陆延红;;抗震设计常遇若干争议问题讨论[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益燕;;浅谈高层钢框架的抗震设计[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蔡林峰;高胜战;;砖混结构的应用和抗震设计注意事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5 白建永;王卫忠;项兵;高飞;;多层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李怡;马铭;;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初探[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7 康凯;;西郊庄园大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8 朱洁静;杨必峰;沈忠贤;;东方金融广场抗震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益燕;;日本在抗震设计中的创新战略和技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超;谈敏;王Z[;;北川博物馆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彦斌;省建设厅为我州赠送抗震设计图集[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钟振宇;有无抗震设计 受损情况大不同[N];四川日报;2013年

3 张孔生;我市执行抗震设计新规[N];扬州日报;2008年

4 袁弘;未通过抗震设计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使用[N];成都日报;2008年

5 黄歆邋陈亦南;建筑专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物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N];建筑时报;2008年

6 记者 曹轩;我省开展抗震设计质量专项抽查[N];吉林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关;“生命线工程”急需抗震设计优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8 刘瑞伟邋记者 韩云全;45个建设工程全面“体检”[N];烟台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杨眉邋田苗;贵州新建改扩建房屋要有抗震设计[N];建筑时报;2008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刘琼;抗震设计,你了解多少?[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海明;基于能量谱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珂;中美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伸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宣彦波;村镇建筑地震破坏调查与抗震设计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朱济雷;某超限高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及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5 刘洋;既有建筑物内部重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胡凤涛;某超限复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7 刘乃昂;重庆某高层的超限分析和梁式转换层抗震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8 雷朝义;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新方法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李乐乐;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住宅钢结构优化[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10 陆本燕;钢筋混凝土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8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28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