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残余应力的复合阻尼模型及在RC梁损伤分析中的应用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damping models include viscous type, Coulomb type, complex damping type and stress type. The above models are insufficient to characterize the variation of damping with structural damage evolu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amping energy dissip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mainly includes viscous damping energy dissipa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damping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includes the bonding stress between steel bar and concrete and the friction stress between concrete cracks. On this basis, a composite damping model based on residual stress is proposed, and the structural dynamic equation including viscous and Coulomb damping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ormula of damping ratio with damage is derived. The variation of damping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damage degrees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residual stress to stiffness obviously affects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mping during damage, and the composite damping model has rich parameters and strong adaptability. Finally, the change of damping with damage degree is tested by static damage tes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imply supported beams, and the mechanism of damping ratio changing with damage degree is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amping model has a clear mechanical mechanism an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law that the damping ratio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tructure increases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damage.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039,51421005,51478024,91315301-03)
【分类号】:TU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元丰;钟铭;潘玉华;;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损伤后的阻尼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05期
2 王元丰;文捷;潘玉华;;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耗能计算及单位体积耗能公式建立[J];振动与冲击;2010年04期
3 王卓;闫维明;秦栋涛;刘昌鹏;;钢混简支梁加载损伤后耗能特征试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9年01期
4 何益斌;唐谢兴;夏栋舟;;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振动中的阻尼耗能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02期
5 樊海涛,何益斌,肖宏彬;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阻尼比表达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6 柯国军;陈俊杰;石建军;陈振富;郭长青;;混凝土阻尼试验研究及其机理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年05期
7 徐有邻,,沈文都,汪洪;钢筋砼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江;钱亚运;李洪泉;何浩祥;闫维明;;基于阻尼特性的RC简支梁桥损伤识别分析及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年13期
2 崔家春;樊骅;王春江;辛丽婷;;双面叠合装配式剪力墙竖向连接钢筋锚固性能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7年12期
3 杨慧;闫维明;何浩祥;;基于残余应力的复合阻尼模型及在RC梁损伤分析中的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4 易督航;刘保华;曾哲;易恋;周栻;黄伟;;油菜秸秆灰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粘结性能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13期
5 易鼎鼎;刘伟;张书博;周肖庆;王旭升;;聚合物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06期
6 刘硕;汪基伟;冷飞;;适用于扩展有限元裂缝计算的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J];水利水电技术;2017年01期
7 周勇;;基于数值模拟的既有钢筋砼受弯构件承载力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7年01期
8 余琼;袁炜航;尤高帅;;带肋钢筋与灌浆料粘结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6年06期
9 张燕坤;王亚红;李立明;;次轻混凝土与光圆钢筋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6年12期
10 王立成;李龙龙;梁永钦;;混凝土握裹层径向压力对带肋钢筋黏结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2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用锤击试验反应最大值监测钢筋混凝土简支桥梁结构损伤程度的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年01期
3 王岐峰,李炎,李万恒,刘文峰;桥梁自振特性与承载能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1期
4 孙晓燕,孙保沭,黄承逵;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超载后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5年01期
5 徐平,崔剑;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高阻尼性及其在机床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4年04期
6 于英华,崔剑;钢纤维树脂混凝土阻尼及其机床构件动态性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柯国军,郭长青,胡绍全,陈振富,石建军,孙德纶,陈俊杰;混凝土阻尼比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8 陈湘新,姚立宁,何军拥,黄金;纤维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测试和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9 石建军,胡绍全,柯国军,郭长青,陈振富,孙德纶,陈俊杰;钢筋混凝土材料阻尼值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10 马宁;几种构件的非比例阻尼比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15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交流会第1轮通知[J];电镀与环保;2009年03期
2 ;热烈祝贺残余应力专业委员会成立[J];机械工程材料;2010年01期
3 周喜来;蒋士杰;刘瑞光;;石化在役设备的焊缝残余应力的消除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02期
4 ;第17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第1轮通知)[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08期
5 刘助柏;;确定护环残余应力分OH的测量理娭与方法[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6 李广铎;苏建新;王维容;刘柏梁;;鞲鞴涨圈残余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1982年05期
7 肖杰;;残余应力测定仪[J];国外内燃机车;1984年11期
8 杨百川;;残余应力对汽车零件疲劳寿命的影响[J];汽车配件;1984年03期
9 曾春华;;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J];机械强度;1984年03期
10 王家勇;;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时双向等应力下孔边塑性变形对残余应力分析的影响[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4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丽娜;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相关技术在残余应力检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6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宇慧平;韩长录;;超高强钢电阻点焊残余应力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杰凤;高锁螺栓干涉安装及其对螺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2 李峰;基于定位强化感应加热技术的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王军强;大型壳体结构焊接变形及残余应力调控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董亚波;2A14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表征及消减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林松盛;Ti-TiN-Zr-ZrN抗冲蚀多层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潘龙;脉冲电流法调控碳钢残余应力的机理及相关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周泽斌;薄壁结构件加工变形机理及夹具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计鹏飞;内部残余应力的SWXRD方法及在搅拌摩擦焊铝合金板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9 沈磊;基于压痕隆起量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诚诚;Ti-TiN-Zr-ZrN多层膜残余应力及疲劳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喜强;热轧H700×300型钢残余应力的控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宋金潮;非调质钢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翟紫阳;超高强钢厚板结构件MIG焊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康玲;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彦文;Q345B钢等离子-MAG复合焊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晓臣;面向卫星零件工艺设计的拓扑优化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8 刘何亮;U肋与顶板连接焊缝残余应力的三维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周鹏;微晶玻璃磨削表面的残余应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爱爱;基于SYSWELD的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08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0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