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空间途径的城市防灾减灾方法体系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6 05:22
【摘要】:通过对城市灾害作用过程阶段的分解以及对灾害不同途径的破坏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城市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途径,建立起"灾害作用—空间破坏—人员伤亡"的灾害过程认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判断,提出以"规划干预—空间手段—灾害防治"的思路逻辑,建立以城市空间为着力点的空间途径应对灾害的框架,并从城市外围环境、城市内部空间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阐释了与灾害的联系,形成了动态适应灾害变化的规划干预方法框架体系。
【图文】:

基于空间途径的城市防灾减灾方法体系建构研究


机能[15~18]、防灾减灾模型[19~22]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灾害后,城市防灾减灾更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了大讨论,在城市空间减灾防灾方面,宏观层面主要是讨论灾后重建的体制和模式[23~24]、地震次生灾害防治[25~27]、灾后环境影响[28]等;在中观层面主要讨论灾后重建思路[29~31];在微观层面主要讨论建筑布局与抗震的问题。总体说来汶川、雅安等地震后,灾害研究已开始关注城市所处的宏观环境、城市空间及形态等,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对某个灾图1灾害发生进程分段Fig.1Diagramofdisasterprocesssegmentation图2灾害引发人员伤亡途径分析Fig.2Analysisofcausesofdisastercasualties(3)人员伤亡阶段(图1中T1-T2时间段)。该时间段内空间受到破坏,并开始产生次生灾害,从而导致人员伤亡。从各类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途径分析,有多种产生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途径,一般灾害损失可归纳为A、B、C三种途径(图1)。据观察,途径A是空间破坏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最为严重;途径B是灾害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相对较低;途径C是其他途径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最校从图2对各类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途径分析可以看出,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程度,应是途径A>途径B>途径C,空间途径A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与历次灾害产生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情况比较吻合。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由灾害导致的城市空间破坏是引发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综上分析,“灾害作用—空间破坏—人员伤亡”是灾害作用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城市空间抵抗灾害破坏的能力。抵抗能力越强则城市空间越不易被破坏,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大多数城市灾害是目前的科技水平?

基于空间途径的城市防灾减灾方法体系建构研究


来,在经历了多次重大灾害后,城市防灾减灾更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地震灾后重建进行了大讨论,在城市空间减灾防灾方面,宏观层面主要是讨论灾后重建的体制和模式[23~24]、地震次生灾害防治[25~27]、灾后环境影响[28]等;在中观层面主要讨论灾后重建思路[29~31];在微观层面主要讨论建筑布局与抗震的问题。总体说来汶川、雅安等地震后,,灾害研究已开始关注城市所处的宏观环境、城市空间及形态等,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对某个灾图1灾害发生进程分段Fig.1Diagramofdisasterprocesssegmentation图2灾害引发人员伤亡途径分析Fig.2Analysisofcausesofdisastercasualties(3)人员伤亡阶段(图1中T1-T2时间段)。该时间段内空间受到破坏,并开始产生次生灾害,从而导致人员伤亡。从各类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途径分析,有多种产生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途径,一般灾害损失可归纳为A、B、C三种途径(图1)。据观察,途径A是空间破坏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最为严重;途径B是灾害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相对较低;途径C是其他途径导致的人员伤亡,损失最校从图2对各类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途径分析可以看出,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程度,应是途径A>途径B>途径C,空间途径A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与历次灾害产生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情况比较吻合。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由灾害导致的城市空间破坏是引发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综上分析,“灾害作用—空间破坏—人员伤亡”是灾害作用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城市空间抵抗灾害破坏的能力。抵抗能力越强则城市空间越不易被破坏,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大多数城市灾害是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阻止的,但可以通过破坏这一关键过程,使灾害的破坏作用减到最?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6XGL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086)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UAL16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06112015CDJXY190001)
【分类号】:TU984.1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福民;日本城市防灾见闻[J];城市;2001年01期

2 金磊;城市综合减灾立法是应对危机的关键——以《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编研思路为例[J];华中建筑;2004年06期

3 金磊;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问题的九大忠告[J];安全与健康;2004年19期

4 韩淑云;;《北京市城市防灾减灾立法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审验收[J];科协论坛;2005年12期

5 惠书威;;从城市防灾学的发展意义谈其发展方向[J];湖南农机;2008年03期

6 杜际平;;城市防灾学系统建立的研究[J];湖南农机;2010年05期

7 金磊;;近十年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的成就与思考[J];中国减灾;2013年03期

8 冯向东;规划师要有城市防灾的超前意识[J];规划师;1998年04期

9 金磊;《北京城市防灾条例》的编研及其实施体系的完善[J];北京规划建设;2003年04期

10 苏向明;缜密的日本城市防灾机制[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芳;;关于城市防灾空间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翟翎;林姚宇;;深圳城市防灾社区构建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3 周云;郭永恒;;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C];2006年

4 崔俊山;胥远芳;;加强国土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的协同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钟珉;宋波;;汶川地震对城市防灾减灾的启示[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6 白玉华;张永祥;;开设城市防灾学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7 王军;叶明武;许世远;;城市防灾公园空间布局综合决策分析与实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牛亚辉;;构建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强化城市防灾抗毁能力[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朱Pr;杨东峰;范悦;周恩泽;;面向灾害防御的城镇安全形态:中日案例比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江波;苟爱萍;;有关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几个基本概念[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恒邋衣琼 刘凌;加强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建设[N];贵阳日报;2008年

2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强城市防灾减灾 能力建设刻不容缓[N];中国社会报;2013年

3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 王世福;城市防灾,百年大计须顶层决策[N];广州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陈晶晶;城市防灾呼唤立法[N];法制日报;2004年

5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十年”历程与前景展望[N];中国建设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邵斌;城市防灾应纳入北京立法规划[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高级工程师 三石;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N];建筑时报;2001年

8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顾骏;城市管理必须重视风险化解[N];中国经营报;2012年

9 见习记者  陈里雅 记者 王丹容;优先考虑城市防灾用地[N];温州日报;2006年

10 郑海燕 本报记者 陈弘仁;城市防灾减灾细节关乎大局[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志宗;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3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基于城市防灾的广场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燕;基于环境认知的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姚凤君;南京城市防灾空间历史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王婷杨;城市防灾生活圈绿地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胡晋滔;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中小城镇防灾空间布局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严晓培;城市防灾公园形态类比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7 施小斌;城市防灾空间效能分析及优化选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曹丹丹;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伊晓燕;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10 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19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9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0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