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技术及最佳井间距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6 05:49
【摘要】:尽管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贡献突出,但也会导致一些地质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回灌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的枯竭;不合理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布置会产生“热突破”,这种现象将使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降低;在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局部地下水的温度场出现持续且不同程度的变化,将会使微生物生长环境和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引发物理堵塞、化学堵塞以及结垢问题,以致于增加工程维护费用。近年来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技术的不足抽灌井井群的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支持,一些已建成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现状不尽人意。回灌是水源热泵运行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分析了水源热泵回灌水质、回灌量、回灌方式,并得到回灌不畅的原因,总结了避免回灌不畅的方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受到地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结构,其对水源的出水,回灌等技术都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井设计间距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必须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合适的间距以利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水源热泵场地抽灌井的参考距离,并对沈阳市应用水源热泵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目前水源热泵应用过程中回灌状况和温度变化状况,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确定合理的抽灌比以及水源热泵场地抽灌井的参考距离,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抽灌井井间距布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根据不同水源热泵回灌方式,对产生回灌不畅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避免回灌不畅的方式,有利于指导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2)解析公式,确定了沈阳城区抽灌井间距参考距离。含水层为砾石层时,井间距不宜小于100m;含水层为粗砂时,井间距不宜小于90m;含水层为中砂时,井间距不宜小于85m;含水层为细砂时,井间距不宜小于80m。3)抽灌井间距的确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六个调研项目来看,水源热泵井间距基本在30-50m,抽回灌比在1:2-1:3之间,本文建议井间距不宜小于50m,建议应保证至少1:3回灌比。4)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慎重选用水源热泵系统,建议水源热泵项目冷热双供,不应单独制热。5)为保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正常工作,后期热源井的清洗管理及养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地热水对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张帅领;束龙仓;邓铭江;王智;吴斌;荆艳东;;回灌及回灌后开采对台兰河流域地下水位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6期

3 李旺林;李英特;;反滤回灌井的改进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2期

4 房兆祥;;东台纺织厂单井多层回灌的初步试验[J];工程勘察;1986年06期

5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地热单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3年02期

6 鲍胜国,肖英峰;地源空调井的设计计算与施工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S1期

7 周理武;宋建锋;;回灌技术在控制地下水位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4期

8 李旺林;;反滤回灌井的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J];地下水;2009年01期

9 李旺林;;多面进水的反滤回灌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年12期

10 马超群;束龙仓;李伟;王彬彬;张鉴;王晓惠;;入渗池回灌效率的试验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冬青;白晨光;宋福渊;王俊生;张清林;;建设工程施工降水地下回灌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程秀明;;济南保泉新说——市区高压回灌补源[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3 江国胜;程万庆;王连成;田宗宝;;砂岩地热回灌井大口径填砾成井工艺的应用效果分析[A];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四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文彦;赵忠仁;;利用纺织空调废水进行地下储冷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3)[C];1987年

5 李大庆;胡健;;第四系松散地层采灌地下水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A];首届中国制冷空调工程节能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松涛;;浅议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取水与回灌技术[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7 潘小平;;北京小汤山地热回灌机理的研究[A];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树芳;庞忠和;刘久荣;;雄县岩溶热储回灌试验[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郭德政;;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建设节能型校园[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恒银;张文生;王玉贤;;控制地面沉降回灌井施工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吴梅;天津加强回灌确保地热可持续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岩 通讯员 吴宏文;从“有”到“无”的突破[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记者 韩勋;每天回灌600立方米水[N];西安日报;2011年

4 访谈专家 冯绍元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利用回灌之水 修复地面沉降[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付云霞 李清平 黄勇;洋河下游可做青岛新水源地[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赵均;以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奥运[N];中华建筑报;2008年

7 记者 胡荣华;天津攻克孔隙型地热回灌技术难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刘振;西安注水修复地面沉降[N];西部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子佳;城市雨洪水地下回灌过程中悬浮物堵塞规律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倪龙;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源汇井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军;多层非均质地基现场回灌实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李纳;王河地下水库高效自渗回灌系统数值模拟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尹志远;高效抗冲防淤型自渗回灌井室内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4 王会刚;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现场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李贺强;雨水回灌对深层地下水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杜磊;含水层回灌过程中的气相堵塞实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7 李涛;基坑工程潜水涌水量研究及双井回灌参数化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8 徐巍;北京小汤山地区地热回灌关键问题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卢阳;地源水井群回灌特性模拟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夏鹏;厚砂卵石地层回灌模型试验与回灌井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19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9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