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5 13:57
【摘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低、多层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受损严重。地震荷载作用时,土体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而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仍采用刚性基础的假定,未考虑基础的刚度和阻尼对上部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用土地资源,许多建筑修建在斜坡上,然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具有显著的高程放大效应。目前关于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建筑的隔震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开展平地场地土体与建筑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主要探讨在不同激励、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变化以及相邻结构距离变化时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应规律。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地场地上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研究。对不同激励、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变化和相邻结构距离变化时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应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激励和不同频率正弦波作用,以及橡胶颗粒垫层厚度和相邻建筑距离变化时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规律。通过试验发现,不同激励作用时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程度不同,EL波对建筑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较正弦波和汶川波大;随着输入波频率的增加,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体系下建筑顶部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也相应增大,当输入波频率与模型整体频率接近时,共振效应加强地震响应,此时建筑各监测点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随着橡胶颗粒垫层厚度的增加与相邻结构距离的增大,各监测点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逐渐减小,说明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果逐渐提高。在平地场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斜坡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与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底橡胶颗粒垫层隔震效应做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地震荷载作用下斜坡场地建筑的隔震响应规律,为斜坡场地建筑的隔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橡胶颗粒垫层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的地震响应,并且其造价低廉、生态环保,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低、多层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因此,橡胶颗粒垫层隔震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文】:

模型图,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垫层


第 1 章 引言垫层厚度变化和相邻建筑距离变化时橡胶颗粒垫层拟软件 ANSYS 和 FLAC3D 建立模型验证试验结胶颗粒垫层隔震数值模型,,分析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建实例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模型和数值模型主要有以构相互作用模型(图 1-1):主要研究输入不同激胶颗粒垫层厚度 d 时,基底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效

模型图,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垫层


拟软件 ANSYS 和 FLAC3D 建立模型验证试验结颗粒垫层隔震数值模型,分析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例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模型和数值模型主要有构相互作用模型(图 1-1):主要研究输入不同激颗粒垫层厚度 d 时,基底橡胶颗粒垫层的隔震图 1-1 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模型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图 1-2):主要研究输入变相邻结构距离 D 时,基底橡胶颗粒垫层的隔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臻林;杨小奇;;地震波作用下含反倾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5年S1期

2 翁大根;刘帅;李霄龙;胡岫岩;陈通;吕西林;;软土地基结构隔震方案及其工程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02期

3 潘旦光;高莉莉;靳国豪;李小翠;;结构-土-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模型实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4 周兴涛;韩金良;施凤根;王昆;;地形地貌对地震波放大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5 徐源;丛龙;;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地震时程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6 刘方成;杨峻;;低、多层房屋基底软土垫层隔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3期

7 王淮峰;楼梦麟;陈希;翟永梅;;建筑群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参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9 张超;王瑞;林振荣;;橡胶粉隔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6期

10 宋和平;吕西林;;土体-结构相互作用对消能减震结构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艳平;焦亦凡;王余庆;;斜坡场地上建筑物对坡面地震反应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洁平;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刘方成;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及基于SSI效应的结构隔震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佘东梅;地震对斜坡桩基高层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王冬丽;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的仿真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岁小溪;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隔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2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32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