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社会影响下宁波城乡历史聚落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8:58
【摘要】: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城乡历史聚落发展普遍受到水利因素的长期影响。宁波所在的海侵地区,尤其如此。本文从“水利社会”视角出发,在“社会——空间”关系理论框架中,系统分析宁波城乡历史聚落的水利适应性形态特征。全文内容,按照“基础理论——演化分析——现代关系”的研究理路,顺次展开。演化分析核心章节,依循“宏观——中观——微观”的空间次序递进深入,分别在以水利为中心的生活生产方式中,探讨区域聚落的分布形态;在以水利为中心的功能组织中,探讨聚落空间的组织形态;在以水利为中心的文化信仰中,探讨精神场所的文化形态。首先,文章通过“水利社会”概念的空间关联特性分析、宁波地区历史空间环境和历史演化过程的水利特征分析,论述了研究视角的合理性和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然后,文章在区域层面分析了湖域聚落、运河聚落、海塘聚落的逐水分布形态。其中,东钱湖的村镇聚落,在汇水溢流的二元水利格局中,呈分立形态。大运河(宁波段)的市镇聚落,在运河商市体系的组织秩序中,呈网络形态。三北海塘沿线的城乡聚落,在盐农发展递进机制中,呈层叠形态。其次,文章在聚落层面分别探讨了历史城市、历史村镇缘水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历史城市功能复杂,缘水空间发展经历了长时段的层积过程。山前坡地、平原中心、沿海滩涂的历史城市,分别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缘溪形态、缘江形态和缘海形态。历史村镇缘水形态,由于空间功能组织的单一性和相似性,呈现出防御形态、给排形态、水运形态、护堤形态、风水形态的类型特征。再次,文章在场所层面围绕水利信仰社会记忆,系统分析了水利伴生的祭祀空间系统、水利中心的仪式体化系统、水利主题的文本符号系统,以反映精神场所与水利文化之间的物质、非物质关联性。最后,文章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审视“水利——聚落”相互关系,全面分析了水利社会解构的“水利隐匿”过程、城乡历史聚落遗产化的“水利反转”现象、城乡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水利传承”方法。总体而言,文章开创了“社会——空间”跨学科研究的“水利社会”全新视角,构建了水利适应性空间形态研究的“城乡关联”区域整体视野。它不仅揭示了宁波城乡历史聚落空间组织的基本逻辑,而且为其他地区城乡历史聚落水利关联性研究,提供了参考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TV21
,
本文编号:2590582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TV21
,
本文编号:2590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9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