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潜;李英民;向渊明;罗文文;卜长明;王丽萍;;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年05期
2 王天韵;;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年11期
3 胡进军;杨泽西;谢礼立;;海域地震动研究现状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9年03期
4 王珊;张郁山;;各类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规定的对比分析[J];中国地震;2017年01期
5 周越;陈苏;李小军;;基于小波方法的近海域地震动时频特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6 梁建文;朱俊;;地下隧道轴向地震动土作用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7 蒋连接;巩思锋;蔡万军;;覆盖层厚度对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能量特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4期
8 张海锋;王立新;党发宁;田红梅;;面板堆石坝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9 温瑞智;;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J];地震学报;2016年04期
10 闻风;;能喷冰的“火山”[J];老友;201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继威;大震地震动场的实时估计[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朱瑞广;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条件均值谱与挑选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籍多发;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天韵;地震动场实时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5 姜伟;基于地震学的基岩场地PGA混合衰减关系[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6 夏坤;汶川地震黄土场地地震反应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7 刘烁宇;超高层建筑校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8 姚二雷;空间变异地震动合成方法及其在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9 何卫平;考虑波传播特点的地震动场及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5年
10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梦熊;地震动非平稳特性识别及对桥梁随机响应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朱青龙;地震动转动分量对大跨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D];江苏大学;2018年
3 李敏;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4 梁琰;可移动文物隔震装置的地震动输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5 冯丽刚;陡坡地形对地面地震动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6 杨泽西;基于日本K-NET的海域地震动记录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7 郑永路;海域地震动模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8 孔令峰;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9 赵艺;长周期地震动时频及能量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0 潘志成;长周期地震动对刚度突变的超限高层框筒结构影响分析[D];云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1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1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