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原地区传统村庄空间骨架构成规则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平原地区传统村庄空间骨架构成规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对于乡村建设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取代城市建设。特别是自2006年开始,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初衷是在重构农村人居环境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参照城市社区的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和物业配套等对其进行设计和管理。农民的居住模式开始从散居型向新型社区聚居过渡,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驻社区,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置换出的土地可以为农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部分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地域空间特色几乎无存。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村庄在“被城市化”过程中面临解体,而自然生长的普通村庄更是以“每天80至100个的速度加速消亡”。孕育中华文明的传统村庄空间骨架是目前世界上在人地共生层面最具代表性、空间肌理最丰富的人居样本之一,因此对濒临消亡的空间样本进行研究对当今中国的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1408343)《双重组织驱动的集约化乡村住区:逻辑建构、模型演化与空间生成》为依托,对山东平原地区的村庄进行调研,选取了大量典型的二维空间骨架样本案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尝试研究传统村庄自然生长的规则,将具体的空间骨架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后,形成适用于评价功用的参数取值区间,旨在为集约化的乡村住区设计提供依据。首先,通过对山东地区村庄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指出乡村社区化过程中空间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规划空间的过度干预;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乡村建设以及空间骨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其次,对山东平原地区和村庄空间骨架进行具体释义,并以山东平原地区具有一般价值的传统村庄为研究对象,包括自组织生成的村庄和他组织建设的村庄。其三,将村庄的空间骨架分为四个部分:住宅宅基地单元,交通系统,公共空间,村庄虚围合边界。从以上四个层面分析影响村庄空间骨架构成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中提取直接影响空间肌理的主要因素,并且在可视化层面上提取构成空间骨架特征的组成要素。然后,收集山东省内平原地区的多个自然生长的村落,交代选取的原则,调研约60个山东典型村庄案例的数据,绘制CAD平面图。归纳整理所搜集村庄的道路系统、住宅单元、公共场地、河流、沟渠等的数据规律,以空间骨架为图,以住宅单体为底,绘制反转后的图底关系。研究并筛选出能作为参数化约束条件的因素。最后,将筛选出来的参数汇总,总结出山东平原地区传统村庄空间骨架的构成规则以及对乡村建设的借鉴。
【关键词】:平原地区 传统村庄 空间骨架 集约化 图底关系理论 开放住宅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缘起13
- 1.2 研究背景13-18
- 1.2.1 国家政策13-14
- 1.2.1.1 “三农”政策层面14
- 1.2.1.2 土地集约化层面14
- 1.2.1.3 农村特色性层面14
- 1.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14-16
- 1.2.2.1 国外相关理论14-15
- 1.2.2.2 国内相关理论15-16
- 1.2.3 国内外相关实践16-18
- 1.2.3.1 国外相关实践16-17
- 1.2.3.2 国内相关实践17-18
-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18-20
- 1.3.1 地形地貌层面18
- 1.3.2 传统村庄层面18-19
- 1.3.3 二维平面层面19
- 1.3.4 样本选取层面19-20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20
- 1.4.1 研究内容20
- 1.4.2 研究目的20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20-23
- 1.5.1 研究方法20-22
- 1.5.2 研究框架22-23
- 第二章 传统村庄空间骨架的发展概述23-36
- 2.1 生物巢居的骨架概念23-26
- 2.1.1 蜂巢单元组织与空间集约化23-25
- 2.1.2 蜂巢空间肌理构成的复杂性25-26
- 2.1.3 小结26
- 2.2 村庄集居形态的演变26-31
- 2.2.1 原始聚落27
- 2.2.2 传统聚落27-29
- 2.2.3 现代乡村29-30
- 2.2.3.1 国外乡村聚落29
- 2.2.3.2 国内乡村聚落29-30
- 2.2.4 小结30-31
- 2.3 空间骨架相关理论综述31-36
- 2.3.1 精明准则与空间形态31-32
- 2.3.2 分形理论与空间生长32
- 2.3.3 复杂性理论与空间层次32-33
- 2.3.4 开放住宅理论与建筑结构体系33-34
- 2.3.5 可移动建筑与建筑空间可变性34
- 2.3.6 图底关系理论与空间关系34-36
- 第三章 传统村庄空间特征要素调研分析36-53
- 3.1 影响村庄空间特征的因素分析36-41
- 3.1.1 客观因素36-39
- 3.1.1.1 次要因素36-37
- 3.1.1.2 主要因素37-39
- 3.1.2 主观因素39-41
- 3.1.2.1 道德观念39
- 3.1.2.2 血缘关系39
- 3.1.2.3 地缘关系39-40
- 3.1.2.4 风水观念40
- 3.1.2.5 交往习俗40-41
- 3.1.2.6 生产方式41
- 3.1.3 其它因素41
- 3.2 村庄空间特征的组成要素分析41-53
- 3.2.1 宅基地42-47
- 3.2.1.1 宅基地的划分42-43
- 3.2.1.2 宅基地形态特征43-45
- 3.2.1.3 宅基地单元组合45-46
- 3.2.1.4 宅基地入口设置46-47
- 3.2.2 道路系统47-48
- 3.2.2.1 宽度47
- 3.2.2.2 拐点47
- 3.2.2.3 分支47-48
- 3.2.2.4 分形48
- 3.2.2.5 限制性设计48
- 3.2.3 公共空间48-51
- 3.2.3.1 公共空间的位置49
- 3.2.3.2 公共空间的功能49-50
- 3.2.3.3 公共设施的辐射50-51
- 3.2.4 村庄边界51-53
- 3.2.4.1 空间结构与村庄形态51
- 3.2.4.2 村内水系与村庄形态51-53
- 第四章 传统村庄样本空间数据定量分析53-83
- 4.1 村庄的宅基地单元定量分析54-66
- 4.1.1 样本宅基地肌理数据分析54-62
- 4.1.1.1 宅基地的形态54-56
- 4.1.1.2 宅基地的规模56-59
- 4.1.1.3 宅基地的密度59-62
- 4.1.2 样本宅基地肌理数据评价62-66
- 4.1.2.1 宅基地的形态62-63
- 4.1.2.2 宅基地的规模63-64
- 4.1.2.3 宅基地的组合64-66
- 4.2 村庄的道路系统定量分析66-74
- 4.2.1 样本道路肌理数据分析67-73
- 4.2.1.1 道路系统分形形态67-69
- 4.2.1.2 道路系统宽度统计69-71
- 4.2.1.3 道路系统拐点统计71-73
- 4.2.2 样本道路肌理数据评价73-74
- 4.3 村庄的公共空间定量分析74-80
- 4.3.1 样本公共空间的数据分析74-79
- 4.3.1.1 公共空间的形态74-76
- 4.3.1.2 公共空间的面积76-77
- 4.3.1.3 公共空间的位置77
- 4.3.1.4 公共空间的分维77-79
- 4.3.2 样本公共空间的数据评价79-80
- 4.4 村庄的边界形态定量分析80-82
- 4.4.1 边界形态参数数据分析81-82
- 4.4.2 村庄边界参数数据评价82
- 4.5 小结82-8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3-89
- 5.1 传统村庄量化指标83-84
- 5.2 传统村庄量化指标关系84-87
- 5.3 村庄建设借鉴87-89
- 图表索引89-92
- 参考文献92-95
- 附录Ⅰ:60个样本村庄信息汇总表95-96
- 附录Ⅱ:样本村庄距离市、镇距离汇总表96-98
- 后记98-9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状况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梅;李旭光;张超;;我国村镇产业发展研究[J];城乡建设;2016年02期
2 张欣欣;;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城市地理;2015年14期
3 王丹丹;张景秋;;北京城市办公郊区化及其发展阶段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王竹;魏秦;;多维视野下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认知与诠释[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3期
5 冯应斌;杨庆媛;;农户宅基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5年03期
6 董祚继;田春华;;以节约集约用地统领土地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解读之一[J];国土资源通讯;2014年19期
7 田达睿;周庆华;;国内城市规划结合分形理论的研究综述及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5期
8 王江;赵继龙;张蕾;;“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建构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2期
9 王树舟;于恩涛;;基于MIROC/WRF嵌套模式的中国气候降尺度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年06期
10 张嵩;;图底关系在建筑空间研究中的应用[J];新建筑;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塔娜;自然环境对农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章林富;可移动建筑的复杂性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平原地区传统村庄空间骨架构成规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