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9:05

  本文关键词: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经典土力学基石的有效应力原理是土力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理。Terzaghi被誉为现代土力学之父,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促使土力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土力学从一般的力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Terzaghi提出的有效应力方程具有形式简单、便于应用等优点,但是它在许多情况下,将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少学者都致力于改进有效应力的计算公式,以期使其在工程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非饱和土在地球表面是普遍存在的,它与土木工程建设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都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有效应力原理在饱和土中的成功应用,使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成为了必然结果。然而非饱和土是由三相不同的物质组成,其各方面性质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认识和理论描述还很有限。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计算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重点,它是非饱和土其他性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国内外学者在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有效应力计算公式。在这些有效应力计算公式中,多数是以单个有效应力(土体骨架应力)来控制土体的变形和强度,忽略了土体颗粒自身的变形,或假设土颗粒是不可压缩的刚体。认为土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只有土体结构破坏引起的变形,这显然和现实土体的真实变形特性是不相符的。同时,由于非饱和土中吸力的存在,使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计算变得复杂的多,而粒间吸力的计算又是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关于非饱和土中粒间吸力的计算模型,多是假设土颗粒间为点接触,忽略了颗粒间胶结物质对于吸力的影响,使得粒间吸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基于以上所讨论的非饱和土力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在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的前提下(即认为土颗粒间为面接触),计算了非饱和土中粒间吸力的大小。其次,考虑土体在应力作用下的颗粒本体变形,引入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原理的假说。将土体的总应变分为本体应变和结构应变两部分,其中土体颗粒自身的变形由本体有效应力控制,土体结构破坏引起的变形由结构有效应力控制。结合现有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推导得到适用于非饱和土的双重有效应力原理。最后,对所得理论公式进行了实例验证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孔介质 有效应力原理 非饱和土 双重有效应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引言12-17
  • 1.1.1 非饱和土的研究意义13-14
  • 1.1.2 非饱和土力学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14-17
  • 1.2 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吸力的概念17-18
  • 1.2.1 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17-18
  • 1.2.2 非饱和土中吸力的概念18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4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20-28
  • 2.1 多孔介质及其主要物理性质20-23
  • 2.1.1 多孔介质的定义20-21
  • 2.1.2 多孔介质的骨架特性21-22
  • 2.1.3 多孔介质的孔隙特性22-23
  • 2.2 双重有效应力的解析23-27
  • 2.2.1 结构材料的有效应力分析23-25
  • 2.2.2 多孔介质双重有效应力25-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非饱和土中粒间吸力的计算28-41
  • 3.1 非饱和土的分类28-31
  • 3.1.1 现有的非饱和土分类方法28-30
  • 3.1.2 本文采用的土体分类方法30-31
  • 3.2 非饱和土颗粒间吸力的解释31-34
  • 3.2.1 非饱和土中毛细作用力分析31-34
  • 3.2.2 现有的对粒间吸力的解释34
  • 3.3 考虑土颗粒间胶结面积的粒间吸力计算34-40
  • 3.3.1 考虑胶结面积的粒间吸力计算35-38
  • 3.3.2 土颗粒间胶结面积对粒间吸力大小的影响38-39
  • 3.3.3 算例分析39-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计算公式41-53
  • 4.1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解析41-45
  • 4.1.1 单应力变量理论41-43
  • 4.1.2 双应力变量理论43
  • 4.1.3 其他形式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43-45
  • 4.2 低含水率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45-47
  • 4.2.1 本体有效应力45-46
  • 4.2.2 结构有效应力46-47
  • 4.2.3 与其他形式公式的比较47
  • 4.3 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47-51
  • 4.3.1 干土、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48-49
  • 4.3.2 中等含水率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49-50
  • 4.3.3 高含水率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50-51
  • 4.3.4 非饱和土广义双重有效应力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应用53-72
  • 5.1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与物性参数的定量关系研究53-59
  • 5.1.1 非饱和土中各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53-58
  • 5.1.2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与物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58-59
  • 5.2 关于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的算例分析59-68
  • 5.2.1 非饱和土的含水率对有效应力影响60-63
  • 5.2.2 非饱和土的接触角对有效应力影响63-65
  • 5.2.3 非饱和土的孔隙度对有效应力影响65-68
  • 5.3 抗剪强度应用68-69
  • 5.4 流变模型应用69-71
  • 5.5 本章小结71-7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2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4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5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6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7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8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9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5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必雄;降雨入渗下非饱和土填方路基的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蒋振宇;非饱和土中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小慧;魏家沟滑坡滑带土非饱和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年

6 霍攀;两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CH_3COOH污染土强度与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毛清志;石家庄地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祁晓翔;杭州典型非饱和砂质粉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马璐;重庆地区极端气候对非饱和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沈宏亮;非饱和红壤土降雨入渗与强度变化特征试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6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