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不同LID建设方案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径流减控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0:15
【摘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是通过在汇水分区内进行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建设,改变下垫面的自然属性,减少场地径流外排。汇水分区用地类型及LID汇水方式对LID径流减控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某海绵建筑小区为例,构建SWMM精细化数值模型,选择了4个典型不同下垫面特征汇水单元,模拟分析了各汇水单元经LID建设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径流减控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该建筑小区一个典型排水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汇流路径概化得到6种LID建设方案,包括4种汇流关系(道路与LID的汇流关系以及LID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串联+串联”、“串联+并联”、“并联+串联”、“并联+并联”),以降雨历时为60min、120min和720min,降雨量为30mm、50mm、70mm的PilgrimCordery(PC)设计降雨为模型的水源输入,模拟分析了不同汇流关系方案径流减控规律,建立了平均降雨强度与径流系数、洪峰和洪量削减率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重现期降雨下,透水比例占比较大的汇水单元径流系数最小,而在高重现期降雨下,透水铺装占比较大的汇水单元径流系数最小;透水铺装削减洪峰的效果优于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措施;LID接受更多客水的汇水分区对径流的影响更为显著,效果更加明显;在汇水单元内布置LID措施能够削减其对流域出口径流量贡献率;(2)完全串联的方案径流系数和洪水总量最低、洪量削减率最大,但在高强度的降雨下峰值最高,削减率最低;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加,削减率指标有“持续增加”、“持续减小”和“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完全串联的方案削减率指标表现为“持续减小”单一的变化趋势且洪峰流量增加最为明显,在60min、70mm的降雨下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改造方案;(3)径流系数与平均降雨强度为对数函数形式,削减率指标与其呈线性负相关或正相关。不同汇流关系的LID建设方案洪峰和洪量最优削减率不一定对应同一场降雨,洪量削减效果差的方案洪峰削减效果不一定不好。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示意图,流域,区位,示意图


第 2 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地理、气候、环境特征分析2.1.1 地理特征研究区位于北京通州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图 2-1),该区域西起北关闸,东到规划宜春路,南北分别与北运河和运潮减河相临,分为已建区和新建区,总面积约为 19.36km2。流域地面高程介于 16~28m 之间。主要建设用地类型为道路、建筑小区和公园绿地。土壤类型包括潮土、风沙土、沼泽土和褐土,渗透系数在 2.7210-4cm/s~1.58 10-3cm/s 之间。已建区多为老旧小区,,小区内硬化下垫面占比较大,绿地覆盖率较小,管网等排水设施堵塞严重,设计标准偏低,源头及末端管控设施不足,亟待完善。此外流域整体地势低洼,局部存在数处低洼点,易发生内涝且排涝困难,自然本底条件适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孝中;王文龙;袁瀛;;神府矿区土质道路侵蚀及其与径流特性的关系[J];人民黄河;2018年07期

2 陶绍刚;;昭平县农村径流水电站规划设计参考资料[J];广西水利水电;1993年01期

3 耿艳芬;陈先华;陈悦;马耀鲁;黄晓明;;基于二维浅水方程的直线段沥青路面径流特性[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9年01期

4 王艳波;;高速公路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19年05期

5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新疆山区径流水资源预测模型研制”启动[J];干旱区地理;2013年06期

6 钟雄;张丽;张乃明;年夫照;贾广军;岳献荣;夏运生;;滇池流域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8年03期

7 杨鹏;张克强;倪喜云;乔汪砚;周其文;;三级净化塘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处理农业种养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08期

8 陈旭飞;刘通;程炯;邵明安;孙传谆;刘平;黄斌;;华南地区草被过滤带对菜地径流、泥沙和磷阻控效果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9年02期

9 魏衍亮;美国州法中的内径流水权及其优先权日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10 罗凯;;公路路面径流水污染与控制技术[J];交通世界;201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会峰;陈桂发;周胜;宋祥甫;付子轼;潘琦;;不同施N量对稻田径流水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超;生态滤沟对城市道路径流及污染调控效果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2 刘琳;黄土坡面有机碳迁移流失机制及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波;不同LID建设方案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径流减控效果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陈彦峰;稻田径流水质变化特征及原位减排措施初探[D];浙江大学;2019年

3 毛月鹏;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与水质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4 裔士刚;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5 李阳;透水路面对城市道路径流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6 彭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滞留带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7 闫立健;双基质层绿色屋顶对雨水径流及水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2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72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