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原真性视角下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20:00
【摘要】: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在“新京”长春建设了大量伪满官厅建筑。这种既有中国传统“大屋顶”形式,又有日本传统建筑构件、细部做法,同时掺杂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特征的建筑样式,在当时的建筑专业期刊《满洲建筑杂志》中被称为“满洲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开展了大量文物保护工程的实践,“满洲式”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也引起了更多关注,但由于对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原则的把握存在观念上的偏差,对保护与修缮技术措施的选用与实施缺乏体系上的完善,许多文物保护工程的实践并不是成功的。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洲式”建筑之一,目前尚没有得到全面完善的保护。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历史原真性已经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原真性”作为文物建筑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是文物建筑的核心所在,因此,对于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原真性保护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立足于“原真性视角”,对关于“原真性”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与分析,通过对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进行调研、提取与归纳,总结出建筑的核心价值,然后依据建筑的现存状况,确定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保护与修缮原则、策略及方法,以此探讨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保护与修缮过程中具体选用的技术措施。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交代了相关内容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对关于原真性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简要叙述了原真性的基本内涵,并且对“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故”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继而阐述了原真性在“背景与文脉”、“功能与使用”及建筑本体三个层面的核心要求;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原真性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原真性特征与保存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梳理了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对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结构特征、构造特征及材料特征进行分项归纳,总结出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综合价值;最后对旧址的保存现状进行了阐述,为后续保护与修缮思路的提出提供资料依据。第四章提出了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保护与修缮思路。首先以“原真性”为核心确定了旧址保护与修缮的原则、策略及方法,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保护与修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几点见解和成果:1、通过对原真性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明确了原真性在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作用。原真性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背景与文脉”、“功能与使用”以及建筑本体的原真性三个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文物建筑原真性状态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以及它们的整体关联性;另外,采取的任何保护与修缮措施都应以能否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原真性信息作为评价指标来判断其合理性。2、对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原真性信息和保存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伪满综合法衙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殖民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该背景下形成的多元化、地域化的建筑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的形式语言、结构、构造以及材料特征上。然而这些历史原真性信息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们更关注其使用功能而非遗产功能。3、以原真性为内核,提出了伪满综合法衙旧址的保护与修缮策略并论证具体的保护与修缮技术。保护与修缮的策略的制定包含整体的把控和“背景与文脉”、“功能与使用”以及建筑本体原真性的保护。这些具体策略明确了保护与修缮应当达成的目标,然后再详细论证应当采用的具体结构加固措施、外立面的风貌维护措施以及室内装修的具体修缮措施,形成具体、科学的保护与修缮方案。
【图文】:

寺塔,壁画,原样


特检锈全依照原样保留(见图 2-2),充分展,,完整保留了宋、元、明、清四个历史行修补,残缺的构件根据原样进行重于原真性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及了概述,并对国内的“修旧如旧”和,以明确“原真性”强调的内容;然后景与文脉的原真性”、“功能与使用的图 2-2 兴圣教寺塔前照壁壁画Figure 2-3 Murals in front ofXingsheng Temple Pagoda(图片来

旧址,风水格局,综合法,大路


a)伪满综合法衙旧址整体格局 b)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两翼造型图 3-2 伪满综合法衙旧址风水格局的体现Figure 3-2 Geomantic Pattern View of Faya Old Site图片来源:图 3-2-a)为导师提供,图 3-2-b)为作者自摄广场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建筑向内缩进与广场拉开距,根据建筑用地呈梯形的实际情况和周边道路状况,将建筑两翼设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和平大路”(今工农大路)相平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童乔慧;刘天桢;;历史建筑评估中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12期

2 朱雷;许清风;;历史风貌建筑的评估、改造利用和保护[J];上海建设科技;2008年05期

3 邱锡宏,张铭;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历史建筑修缮技术[J];建筑施工;2005年09期

4 朱小雷,吴硕贤;使用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意义[J];建筑学报;2002年05期

5 吕舟;;《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J];建筑史论文集;2002年01期

6 查群;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J];建筑学报;200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思铎;沈阳近代建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威;长春近代城市建筑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成帅;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D];天津大学;2011年

4 张帆;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申烨;建构视角下的文物建筑营造技艺与修复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年

2 邓云琴;原真性原则下文物建筑修复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年

3 刘璐;潼南双江杨紫丰大院保护修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8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88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9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