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05:14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名人纪念馆作为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的交叉类型,在国内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实践作品,这类建筑以精神教化为主导功能,弘扬真善美,通过独特的空间氛围带给体验者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其内心深层次的思考。场所理论是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建筑形式上的雷同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强调场所的精神内涵,注重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认为场所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特性与意义的表现,是场所独到的精神性特质。名人纪念馆建筑对人产生的精神性影响与场所理论所提及的场所精神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将场所理论引入名人纪念馆设计,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名人纪念馆精神性的本质和来源,对相关理论进行理解与研究的同时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从理论研究落实到实践探索,希望为同类型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对今后的设计实践有所启发。首先,本文对名人纪念馆及场所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与归纳,研究总结了名人纪念馆的类别归属、定义、发展历程、社会意义及其功能、规模和分类,对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场所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作出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场所理论在名人纪念馆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既作为一种意识的指导,又作为一种检验标准。其次,对名人纪念馆的场所精神进行解析,探讨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奠定基础。再次,从环境要素整合、纪念客体表达、纪念主体体验三个方面提出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最后,以惠能纪念堂项目实践作为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表达相关结论的检验,以实践检验理论研究、充实理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51.3
【图文】:

博物馆,来源,纪念馆


备某种强烈的、清晰的情感倾向,并要求相应的空间氛围的渲染,而一般博物馆则不在情感上的必然要求,讲究的是对人类文明中性的、客观的呈现。名人故居、历史事件纪念馆、名人纪念馆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名人故居,指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地方,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讲属于居住建筑,因为历经时间的洗刷记录并留下了人物日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名人故居的这种纪念意义属于被动纪念,即筑在营建之初不具备纪念功能,通过长时期的演变被赋予纪念性建筑的功能;二、历事件纪念馆和名人纪念馆均属于主动纪念的范畴,即为纪念活动而专事建立的建筑类,这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纪事,后者纪人,历史事件纪念馆纪念的主要是和平、争和灾难类主题,而名人纪念馆则主要是对杰出人物和受难者的纪念,通常历史事件念馆规模比较大、影响力比较大,而名人纪念馆则相对分布较多,因为其选址往往以物的生命轨迹为依据,因此会出现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地方有多个纪念馆的现象。古建

示意图,名人,纪念馆,类别


图 2-3 名人纪念馆的类别归属示意图(来源:自绘)尚没有清晰的定义,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纪人为建设初衷的具有内部空间的公共纪念能,兼有博物馆搜集、保管、研究、展览之,产生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英雄”人逝去”,继承发扬其“精神”、“贡献”的需求类永恒的纪念需求。而“英雄”人物包括两者”,对杰出人物的纪念集中于其崇高精神们纪念的并不是人物悲剧的残酷和悲伤,而相抗衡的勇气。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苦痛的董存瑞、刘胡兰、杨靖宇、赵一曼等,当今人物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褒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桂鹏;;爱因斯坦天文台设计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4年06期

2 王发堂;;隈研吾建筑思想研究[J];建筑师;2013年06期

3 安藤忠雄;李曼曼;小川重雄;;李禹焕美术馆[J];建筑学报;2011年10期

4 姚力;;费孝通江村纪念馆[J];建筑学报;2011年04期

5 程泰宁;梁檠天;邱文晓;;李叔同(弘一大师)纪念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04期

6 时匡;吴之光;许安之;柴裴义;李先逵;孟建民;周畅;周岚;宋春华;王建国;戴永宁;何镜堂;庄惟敏;崔恺;吴良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J];建筑学报;2008年03期

7 徐晓玲;;未建成之但丁纪念堂[J];建筑师;2006年04期

8 梁建国;;另一个方向——伦佐-皮阿诺工作室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浅析[J];广东建筑装饰;2006年02期

9 张永和;文学与空间[J];读书;1998年07期

10 塞巴麦提·埃西拉姆 ,艾哈迈达巴德 ,宋彦 ,姚彤;圣雄甘地纪念馆[J];世界建筑导报;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中平;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月涛;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雨沁;场所精神的营造研究—国内精品度假酒店建筑设计初探[D];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睿;水在纪念建筑外环境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晓丰;光在纪念性建筑内部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依嘉;当代国内人物类纪念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方建军;基于场所理论的苏秉琦纪念馆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崔潇;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赵星宇;历史事件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董栋梁;纪念性空间场所精神表达的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胡晓晨;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柳寅生;纪念性建筑经典型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0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20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