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2:50
【摘要】:汉口是武汉三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埠以来,汉口的城市建设开始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城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促成了汉口多样的城市肌理与街道界面形态。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历史文化街区被破坏,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街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品质也随之下降。街道界面在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中亦经常被忽视。论文围绕汉口开埠后街道界面形态的历史演变展开研究,在搜集整理各时期历史地图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界面密度”与“近线率”两个参数对汉口的街道界面形态进行量化测度,结合数据可视化与历史照片比照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汉口街道界面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通过梳理发现,汉口街道界面形态的历史演变总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晚清时期,民国城建发展时期,战乱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其演变规律可概括为:错落与平直对立-交融与扩张-停滞衰败-拼贴-拼贴强化。演变过程受到政权更替、文化交融、技术发展、规划管控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晚清时期,汉口的街道界面形态表现为华界的凹凸错落与租界的相对平直。民国时期,随着中西交融的加强,近代地产的发展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转换,大批以里分为代表的联排住宅使整齐的街道界面得到强化。日军占领武汉后至解放前的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城市与街道建设处于停滞与衰败之中。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宽马路、大街区的建设模式大行其道,街道界面变得稀疏错落,与传统的街道界面形成多元拼贴状态。市场经济时期,随着资本的介入及城市化进程的强化,传统凹凸错落的街道界面衰退,街道界面的拼贴状态得到强化。通过对汉口开埠至今街道界面形态演变机制的探析发现,区位与自然环境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基础;社会生活是促进街道界面成型的助力器;规划与管控是控制街道界面形态的直接原因;文化传统和与之带来的审美观和建筑观是造成街道界面形态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展现了汉口开埠以来街道界面的发展脉络,梳理了汉口各时期各片区的街道界面形态特征,并探析了影响街道界面形态的背后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营造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2
【图文】:

地图,研究范围,资料来源,地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正街”的街道,又称之为“官街”8。其所在片区为原汉口镇所在的位正街包括汉口镇老城这一片区。1861年随着汉口的开埠,汉口的范围在向东北扩张,依次形成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为有别于租界,城区称之为“华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与华界从华洋分界走向华。研究以汉口为对象,其空间范围包含三个主要部分:代表汉口老城的汉洋互融的花楼街片区以及汉口租界区(含往北向京汉铁路的拓展区)。道以南,汉口沿河大道、沿江大道以北,西至xZ口路,东至黄浦大街的区)。研究的时间范围为汉口从1861年开埠至今的近160年的历史范围。

街道界面,近线,界面密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对于街道界面而言,界面的“有无”与“位置”是决定街道界面形态的必要条件。界面密度的有无可以通过界面密度来反映,而界面的位置及组合极为复杂,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两个参数都不能对于中国传统街道凹凸错落特征进行有效表表征。对此,有学者通过分析贴线率与界面密度的局限性并结合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提出了“近线率”这一概念61,用以描述街道边界与街道红线(理想边界)的贴近程度,其代表式为(如图 2-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君伟;董靓;;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5年05期

2 陈泳;赵杏花;;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3 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

4 周钰;贺龙;;街道界面“贴线”形态之中西比较研究[J];世界建筑;2013年06期

5 陈煊;魏小春;;城市街道空间的非正规化演变——武汉市汉正街的个案(1988-2013年)[J];城市规划;2013年04期

6 王星;;基于AutoCAD VBA平台的V形街景天际轮廓线的模拟算法[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年06期

7 周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2年06期

8 钮心毅;徐方;;基于视觉影响的建成环境空间开敞度定量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1期

9 王贵祥;;中国古代建筑审美刍议[J];建筑史;2010年00期

10 谭刚毅;;“江”之于江城——近代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一条线索[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代鑫;;街道底层界面空间变量与行人活动关联度研究——以香港弥敦道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立镜;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刚;街道的句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滢;汉口租界时期城市的规划法规与建设实施[D];清华大学;2014年

2 吴绉彦;基于影像的城市街道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扈小璇;非均质肌理平均天空开阔度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喻婷;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9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29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