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3:18
【摘要】:水氯镁石是盐湖中钾盐提取之后剩余的镁盐,也是卤水固化后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产量是钾盐产量的8~12倍。由于技术工艺和经济条件的双重限制,水氯镁石尚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其大量堆积,危害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钾盐的生产难度。此外,碱式硫酸镁水泥是通过在硫氧镁水泥中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得到的高强度水泥,具有轻质早强、耐酸碱腐蚀性强,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护筋性能。本文是以盐湖水氯镁石为主要原料,开展了活性氧化镁和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首先采用了重结晶-喷雾干燥-低温热解相结合方法制备活性氧化镁,研究了重结晶次数、喷雾干燥温度、低温热解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活性氧化镁性能的影响;然后,以超细粉煤灰为矿物掺合料,制备了高性能碱式硫酸镁水泥,研究了煤粉炉粉煤灰(PCFA)和流化床粉煤灰(CFBFA)超细粉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采用XRD、SEM-EDS、激光粒度分析仪、TG-DTG、FT-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重结晶工艺对水氯镁石进行精制除杂,发现,当重结晶3次之后,水氯镁石中的主要杂质NaCl由原来的0.19%减低到0.006%,去除率达到96.84%;同时结合喷雾干燥和分散剂来降低热解前氯化镁的粒径。结果表明,当喷雾干燥温度为240℃时得到的氯化镁粉末粒径较小(15.4μm),并且分布均匀;低温热解在600℃下热解2 h得到的活性氧化镁粒径较小(4.99μm),比表面积大(2693m~2/kg),结晶度低,活性高,其CAA值为7.62 min,活性氧化镁含量为95.43%。(2)以PCFA和CFBFA超细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碱式硫酸镁水泥,探讨了粒径与掺量对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水化产物、耐水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PCFA掺量为20%时碱式硫酸镁水泥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为63.92MPa,抗折强度为11.65 MPa;CFBFA掺量同样在20%时力学性能最好,抗压强度为61.02 MPa,抗折强度为11.40 MPa,稍低于PCFA制备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强度;掺加PCFA和CFBFA两种超细粉均能显著提高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耐水性能,其中PCFA掺量为30%时,软化系数达到最大,为0.98;CFBFA掺量为20%和30%时,其软化系数持平,为0.95,与未掺UFA的碱式硫酸镁水泥的软化系数(0.90)相比分别提高了8.89%和5.56%,这是由于适量粉煤灰可以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填充原有试块中的孔隙,使得试块更加密实,耐水性提高;而超细粉煤灰掺量越多,对水泥试块力学性能越不利,这是由于超细粉煤灰会使517相晶型变差,结晶度降低,因此本实验条件下超细粉煤灰的最佳掺量为20~30%。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172.1
【图文】:

技术路线图,课题,浆体,振实台


主要技术路线如图 2.2 所示:图 2.2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2.2.1 试件制备按照实验原料摩尔比 α-MgO:MgSO4:H2O=5:1:18 称量原料,首先将称量好的550.1457 g 七水硫酸镁溶解到 441.96 mL 水中,并在水浴锅中稍微加热使其充分溶解,待溶液温度降低至接近室温且无晶体析出时将 519.09 g 的 α-MgO 缓慢加入到溶液中,并快速搅拌形成浆体,待 α-MgO 加入完毕后,继续快速搅拌 20~30 min。将制备好的浆体倒入 40 mm×40 mm×40 mm 或 40 mm×40 mm×160 mm 三联不锈钢模具中,置于砂浆振实台上震动 2 min,然后在空气中养护 24 h 后脱模,并继续养护至各龄期进行测试。

相图,二元体系,相图,失重率


图 3.1 MgCl2H2O 二元体系相图镁的分解规律镁石为原料,采用热重分析仪进行分解规律的研究范围为 25~600 ℃,升温速率为 5 ℃/min。 TG-DTG 曲线如图 3.2 所示,图中 DTG 曲线出现了解过程中分为 5个阶段。其中 25~119 ℃为第一阶段去其中的自由水;119~198 ℃为第二阶段,失重最外层两个结晶水的理论失重率 17.73%偏大,说明三阶段为 198~241 ℃,失重率为 18.7%,同样为脱和第二阶段总的失重率为 38.9%,与理论值 35.46 ℃和第四阶段 289~484 ℃同时发生脱水和水解两台,说明分解已经接近完全,至此总的失重率为 77值 80.32%相比偏小,说明重结晶氯化镁没有完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雨;桑绍柏;李亚伟;;二氧化硅源对活性氧化镁水化的抑制机制[J];耐火材料;2015年04期

2 杨维强;肖根图;;利用制溴废液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镁的工艺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9年10期

3 白云山,刘振,林书玉,肖艳;菱镁矿制备活性氧化镁过程中超声作用研究[J];非金属矿;2005年06期

4 明常鑫,翟学良,池利民;超细高活性氧化镁的制备、性质及发展趋势[J];无机盐工业;2004年06期

5 刘波;张相育;于桂云;杨春风;;活性氧化镁含量测定及其对制品影响[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6 张文荣;孙泽人;王桂琴;;镁型除氟剂效果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89年02期

7 王慧玲;张彦艳;徐微;花日茂;李学德;;改性活性氧化镁的除氟效能及机制[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8 宋海燕;安峰;王洁;董广前;;高活性氧化镁催化合成乙酰丙酮的工艺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8年12期

9 白云山,肖艳,林书玉,刘振;菱镁矿制备高活性氧化镁及其活性递变规律研究[J];非金属矿;2005年04期

10 杨维强;;三水碳酸镁法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镁的工艺研究[J];苏盐科技;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俊;黄春晖;张琴;赵娜;宗俊;;水镁石制取高活性氧化镁的初步探究[A];2015年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镁化合物分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祁洪波;杨维强;;利用制溴废液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镁的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明常鑫;翟学良;;超细高活性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A];2005年中国镁盐生产节能降耗、利用新能源高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瑞;冯凯;赵鹏;唐璇;;以高镁卤水为原料生产高活性氧化镁新工艺研究[A];2008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减排新技术推介会专辑[C];2008年

5 胡庆福;宋丽英;胡晓湘;;以氯化镁为原料制取活性氧化镁工艺研究[A];2006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介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志勋;田晓利;冯润棠;金汝;陈旺学;;微晶菱镁矿制备活性氧化镁的工艺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8年

7 ;河北镁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2019年全国镁化合物行业年会暨调结构、促融合、增效益、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9年

8 朱利霞;张蓓;杨雪梅;;活性氧化镁降氟的试验研究[A];2008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减排新技术推介会专辑[C];2008年

9 田晓利;李志勋;冯润棠;杨树;郭杰;李天清;;西藏微晶菱镁矿的产品开发及其应用领域[A];2019年全国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9年

10 卫冠亚;;氧化镁、活性氧化镁、轻质碳酸镁镁、氢氧化镁全国最低销售价格方案(讨论稿)[A];中国五种镁盐自律价格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蔡晓华;宽甸把硼泥变成俏销产品[N];辽宁日报;2018年

2 山东省建筑工业科学研究院 王自福;好菱镁 用心造[N];中国建材报;2013年

3 杨珏;减负加力 轻装上阵[N];山西日报;2001年

4 记者  田畅;转型加研发 海城提升镁制品附加值[N];鞍山日报 ;2006年

5 王若群;太化集团破“围”而出[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6 马旭祖;肃北:强势推进项目建设[N];酒泉日报;2011年

7 巨田证券 李国洪;太化股份 行业向好项止多[N];中国证券报;2004年

8 ;新股定位[N];中国证券报;2000年

9 记者 郭军;从持续扩张到“零”突破[N];酒泉日报;2013年

10 郭晓华 董元臻;首位产业领航未来发展[N];酒泉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鹏程;高活性氧化镁和高密度烧结镁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活性氧化镁及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颜粉鸽;对镁化合物系列产品水化及水热过程影响因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邓玉芬;利用低品位菱镁矿制备活性氧化镁试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邹宇轩;活性氧化镁的制备及吸附溶液中Co(Ⅱ)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5 陈凯祥;基于活性氧化镁的碳化砌体生产技术研发[D];安徽建筑大学;2017年

6 王晓彤;菱镁矿碳化法制备高活性氧化镁[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7 明常鑫;超细高活性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校申;活性氧化镁制备及镁基水泥膨胀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白丽梅;水合法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杨光;氢氧化镁分解特性的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本文编号:2732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32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