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
发布时间:2017-03-29 09:12
本文关键词: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自信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其形态万千、内容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如此,书法还因其特有的笔法、构成等艺术形象,成为我国一门独立/顶级的艺术形式,其博大精深,绝无仅有。本文力求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以“书”、“法”、“势”为主线,将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书法精神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归纳,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以此探讨书法精神对于建筑创作的研究所具有之可行性。全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二章到第四章):首先探讨书法精神与建筑形式的关系(第二章),着重指出书法的本质内容,及其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共性;然后探索书法精神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第三章),说明它对于创作的作用;再次探究书法精神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第四章),强调其在建筑创作中的意义。本文也通过对书法艺术与建筑形式的探讨、辨析,认为它们之间虽属不同的范畴并有着各自的逻辑,但其无论在创作方式、美学原理、还是在空间和形态上,于某些方面存在通性,并可以相互借鉴。因为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门包罗万象、可融性极强的学科,任何对之有用的元素都可以大胆尝试,进行实践。本文就是在前述背景下,深入剖析其精神,为建筑的创作发展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路,争取在建筑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书法精神 建筑形式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6;J2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研究基础13
- 1.6 研究框架13-14
- 1.7 本章小结14-15
- 第二章 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的关系15-23
- 2.1 书法精神中的相关内容15-17
- 2.1.1 书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15
- 2.1.2 书法的种类15-16
- 2.1.3 “书”“法”“势”的含义16-17
- 2.2 书法精神与建筑形式的含义17
- 2.3 书法精神和建筑空间的关系17-18
- 2.3.0 书法精神与建筑空间的相关内容17
- 2.3.1 书法空间和书法精神的联系17-18
- 2.3.2 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含义18
- 2.3.3 书法空间和建筑空间的共同点18
- 2.4 书法精神和建筑创作的关系18-20
- 2.4.0 建筑创作的方式18
- 2.4.1 从书法的发展历程寻找建筑创作的源泉18-19
- 2.4.2 从书法的结构关系寻找建筑创作的源泉19
- 2.4.3 从书法的构成原理寻找建筑创作的源泉19
- 2.4.4 从书法的精神内涵寻找建筑创作的源泉19-20
- 2.5 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的关系20-22
- 2.5.0 书法与建筑的表现形式20
- 2.5.1 笔画的虚实与建筑空间的虚实相通20
- 2.5.2 笔画的穿插与建筑体块的穿插相通20-21
- 2.5.3 笔墨的深浅与建筑表皮的颜色相通21-22
- 2.6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书法精神对建筑形式的影响23-48
- 3.1 书法中的“书”对建筑形式的影响23-37
- 3.1.0 “书”之影响23
- 3.1.1 书法中的笔画对建筑空间的影响23-28
- 3.1.2 书法中的笔顺对建筑形式塑造的影响28-29
- 3.1.3 书法中的笔锋对建筑形式的影响29-31
- 3.1.4 书法中的间架结构对建筑空间结构的影响31-34
- 3.1.5 书法中的重心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34-36
- 3.1.6 书法中的空间对建筑形式的影响36-37
- 3.2 书法中的“法”对建筑形式的影响37-43
- 3.2.0 “法”之原则37
- 3.2.1 错落与呼应原则37-39
- 3.2.2 对比与统一原则39-40
- 3.2.3 均衡与稳定原则40-41
- 3.2.4 内敛与张弛原则41-42
- 3.2.5 重复与特异原则42-43
- 3.3 书法中的“势”对建筑形式的影响43-47
- 3.3.0 “势”之体现43-44
- 3.3.1 炼行贯气44-45
- 3.3.2 动静结合45-46
- 3.3.3 力度成势46-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书法精神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48-58
- 4.0 书法之运用48
- 4.1 书法精神中“书”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48-52
- 4.1.0 “书”之创作48
- 4.1.1 依形赋势48-49
- 4.1.2 传神达意49-52
- 4.2 书法精神中“法”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52-56
- 4.2.0 “法”之实践52
- 4.2.1 关于错落与呼应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52-54
- 4.2.2 关于对比与统一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54-55
- 4.2.3 关于均衡与稳定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55
- 4.2.4 关于内敛与张弛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55-56
- 4.2.5 关于重复与特异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56
- 4.3 书法精神中“势”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56-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五章 思考和结语58-62
- 5.1 关于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的借鉴问题58-61
- 5.1.1 借鉴的可能性58-60
- 5.1.2 借鉴的意义60
- 5.1.3 借鉴的目的60
- 5.1.4 借鉴的方法60-61
- 5.2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3
- 附录63-70
- 毕业设计70-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花;元拓怀仁集王圣教序[N];中国商报;2007年
2 李松;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N];中国艺术报;2004年
3 张志和;启功先生教我学书法(六)[N];中国文物报;2001年
4 ;临池之悟[N];江西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毕馨月 实习生 赵明月;藏博会火热中透露文化讯息[N];长春日报;2010年
6 岳丕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N];中国商报;2002年
7 小单;宋代书法卖出天价[N];中国商报;2002年
8 ;临帖体会摘编(一)[N];中国艺术报;2002年
9 李松;王羲之《圣教序》取法研究[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董维东;入古出新 跌宕风流[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福迎;论明清书家对《集王圣教序》的演绎及创作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德飞;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3 陈翰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研究与我的创作[D];南京大学;2015年
4 冯小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及其早期拓本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书法精神和建筑形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