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柱组合结构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398.9;TU352.11
【图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2.2 试件浇筑现场图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为了合理预测试验承载力与破坏模式,建立精确有限元模型,以及分析试件关键部位应力-应变发展分布情况,需要在拟静力加载试验前,先对试验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定,包括试验中不同厚度钢材的拉伸试验,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2.2.1 钢材力学性能试验从试件同批钢材中截取 45cm 长的钢条样品做拉伸试验,见图 2.3,试验结果见表 2.2。图2.3 拉伸试件表2.2 钢板材性试验结果钢板厚度(mm)屈服强度(N/mm2)抗拉强度(N/mm2)屈服应变(10-6)弹性模量(105N/mm2)泊松比伸长率(%)5.5 311 447.5 1 568 1.96 0.29 35.98 295 420.0 1 625 2.1 0.30 32.58#291 419.0 1 621 1.8 0.30 32.912 306 437.3 1 451 2.1 0.31 34.118 275 457.0 1 447 1.9 0.23 25.07 301 423.0 1 672 1.8 0.31 29.8注:8 为 JD1-JD3 柱腹板;8#为 JD4 柱腹板。
(a)加载装置示意图(b)加载装置现场图 (c)梁端约束装置图2.4 加载装置示意图2.3.2 测点布置为了得到中节点试件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荷载、位移及应变等关键信息,试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内容有:柱端加载点水平荷载和水平位移、梁端荷载及水平位移、节点梁柱相对转角、节点核心区柱腹板应变分布、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梁翼缘及腹板应变分布、核心区混凝土应变以及端板应变分布等,传感器、仪表及应变片布置方式如图 2.5。测点具体布置方式如下:(1) 0#传感器用来测定作动器的水平推拉荷载,1#传感器用来测定轴压力586971&2.反力墙和反力架装置 3.水平作动器 4.竖向油压千斤顶5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图2.6 加载制度2.4 试验过程及现象为方便试验现象的描述,屈服位移以符号 Δy代替,两钢梁根据加载位置分别描述为加载侧和非加载侧。JD1:先将轴压力加至计算值 450kN 并保持恒定,加载初期水平作动器以10kN 为一个级差,逐级增加水平荷载,荷载控制加载阶段试件无明显现象,加载至 82.4kN,此时位移为 15.63mm,实时观测的滞回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端板上对应梁翼缘位置应变数值同样达到屈服应变,此时试验加载方式变为位移控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于保阳;齐琳;;钢结构端板连接梁柱结点抗火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2 刘秀华;巢沧海;石文龙;;平端板连接半刚性梁柱组合节点的设计方法建议[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0年03期
3 张利娟,石建军;对钢结构端板连接节点设计方法的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2期
4 吴保国 ,柏杏丽;对中日美规范中梁柱端板连接的计算方法比较[J];水利电力机械;1999年02期
5 王海荣;;浅谈半刚性端板连接的撬力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28期
6 李国强;石文龙;;平端板连接半刚性梁柱组合节点的转动能力[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7 何天森,李国强;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性能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4年04期
8 陈青玲;轻钢结构螺栓端板连接的实用设计方法[J];化工设计;2002年06期
9 樊宝锋;章梓茂;杨庆山;;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腹板开孔型节点的受力特性[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侯立新;梁进财;李景旺;暴伟;;齐平端板连接纯钢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慧敏;施刚;;钢结构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设计方法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伟;金小群;童根树;;外伸端板连接中的螺栓撬力有限元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钟炜辉;周立;樊春雷;马宝乾;;窄翼缘梁柱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性能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4 赵伟;许钧陶;;外伸端板连接中螺栓拉力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万馨;陈明;朱小娟;;梁柱半刚性外伸式端板连接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史伟伟;王静峰;盛宏玉;姚斌;;高温下方钢管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7 王秀丽;柴宏;;能量法在端板连接节点板设计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郝淑英;董金浩;杨秀萍;;结点的构造对火灾下结点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暴伟;邵永松;;部分端板连接钢框架梁柱组合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方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肖岩;毛炜烽;;后张拉高强螺栓端板连接的组合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施刚;钢框架半刚性端板连接的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石文龙;平端板连接半刚性梁柱组合节点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郭兵;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4 解琦;平齐端板连接的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黄兴;梁柱端板连接半刚性组合边节点试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王涛;端板连接弯矩—转角关系及半刚性钢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卢小松;梁柱半刚性连接的M-θ关系及其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瑶;PEC柱组合结构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永超;混合强度梁柱端板连接半刚性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张富娇;端板连接腹板开孔削弱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4 李孝龙;CFST柱—钢梁单边螺栓端板连接节点设计[D];福州大学;2017年
5 景亚磊;新型端板连接钢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福州大学;2017年
6 李戍中;高强度螺栓延伸端板连接钢框架有限元整体分析及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金明;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付慧琼;轻型门式钢架结构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承载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郑德胜;平齐式端板连接组合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刘佳;基于半刚性的门式刚架及其端板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7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