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02:03
【摘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广人稀,聚落空间形态特色鲜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其聚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聚落空间的发展,潜移默化地体现着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来说,聚落空间形态就是聚落文化的物化载体。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及系统调研的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手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地貌特征把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分为丘陵地貌聚落、低山及中山地貌聚落两种。通过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聚落空间的选址,聚落空间整体尺度及形态,外部空间功能分布及景观特征,总结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拥有“背山面水,带状趋势为主,受环境影响极大,外部功能单一”等特点;通过空间尺寸、形状、功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聚落内部的节点街道,院落以及民居三方面空间形态具有“聚落广场空间细碎化,街道呈现出骨状单一主路,院落空间与民居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等方面特征。基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现状特征的研究,总结与归纳梳理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聚落受自然因素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呈现出“有机生长,气候适宜,地形适宜”等共性。而政治文化因素作为次要因素在空间细部差异上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受阴山文化圈影响下聚落空间形态明显不同于大兴安岭文化圈下的聚落空间形态。综合研究所得出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对应影响因素,结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实际经济发展与文化延续的需求,提出适应当地聚落发展的空间模式。分析在这种聚落发展空间模式下的聚落空间未来演变,从而构建基于当代背景且适合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条件下的聚落空间发展模式。综合以上,通过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对比不同地貌类型下空间形态的差异与共性,寻找差异与共性背后的影响因素。旨在能够为探寻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图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汪农巍交蟾番空?

地貌图,高原,山地,平原


2.1.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包含平原、山地以及高原[4()]。其中平原有冲湖积平原,冲逡逑积乎原,冲洪积波状平原。高原有岗台地与阶地,山麓平原与高原。山地有丘陵,逡逑低山与中山(如图2.2)。逡逑

地图集,山地,内蒙古,山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包含平原、山地以及高原[4()]。其中平原有冲湖积平原,冲逡逑积乎原,冲洪积波状平原。高原有岗台地与阶地,山麓平原与高原。山地有丘陵,逡逑低山与中山(如图2.2)。逡逑地貌类型逡逑|逦I冲湖积平原逦J逡逑平原逦2冲积平原逦/逡逑逦3冲洪积波状平原逦/逦\逡逑Z3 ̄逦4岗台地与阶地逦/逡逑^邋^邋、山麓平原与高(平)原逦/逦I逡逑山地逦_=逦r逡逑7低山与中山逦wX逡逑图2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貌类型逡逑W片来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进行绘制逡逑山地地貌空间是本研究的重点@而其余两类地貌类型——平原以及高原地貌逡逑类型由课题组其他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研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以及产业结构逡逑调整对于聚落的影响;自然及文化因素对于S地民居营造的影响;适应不同地貌逡逑类型的聚落营建模式研究等。逡逑2.1.3逡逑本研究的山地地貌,具体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部大兴安岭山脉为低山逡逑与中山地貌类型,西部阴山山脉为丘陵地貌类型(如图2.3)。逡逑西部区域A为阴山山脉。阴山山脉西起狼山,东至热河分水岭,在地貌上逡逑是一条巨大东西向山脉,长约1000公里。逡逑-1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荣;杨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演变特征与引导策略[J];规划师;2019年22期

2 杨涛;;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12期

3 张笃川;;“美丽乡村”视角下河南省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02期

4 马仁锋;金邑霞;周宇;;自然地理视角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动态[J];上海国土资源;2019年01期

5 肖路遥;周国华;唐承丽;贺艳华;;常宁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优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年03期

6 张列;;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10期

7 刘军杰;郄瑞卿;王婉谕;;长春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年06期

8 许建和;柳肃;熊鹰;李磊;;南方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格局优化调整——以临武县西山瑶族乡为例[J];经济地理;2017年10期

9 李正天;;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经贸实践;2018年11期

10 唐卉;;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201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煌标;潘宁宁;黄珊珊;贺卫东;;浙江温州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重构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9年

2 李佳佳;耿虹;高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年

3 杨祥冬;;普通山地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研究[A];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9年

4 王俊森;潘宜;洪亮平;龚杰杰;;“生存”与“发展”拉锯下的乡村聚落选址变迁研究——以江汉平原北部遥堤地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5 陆磊;董卫;李毓美;;平遥县乡村聚落体系基本特征及问题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杨振之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黄葵;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民盟上海市委;重视乡村聚落保护 让人“记得住乡愁”[N];联合时报;2015年

3 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 李巍;立足特色创新发展[N];甘肃日报;2018年

4 袁柳;城乡发展向“高境界”前行[N];无锡日报;2014年

5 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 寻求乡村 城镇转型的新模式[N];福建日报;2006年

6 记者 刘景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N];湄洲日报;2010年

7 李明峰;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彝族建筑文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8 福建省政协 戎章榕;建设美丽乡村从恢复伦理开始[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乡村聚落建设工程共同体社会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成亮;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余侃华;西安大都市周边地区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8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黄斌;闽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海贝贝;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演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冰;内蒙古地区乡村聚落空间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凯慧;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3 南天;内蒙古沿黄地区东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重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4 张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5 王妍;基于靠崖式土窑洞的乡村聚落景观再生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郑有旭;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7 柳元程;云南省18世纪以来M6以上地震极震区乡村聚落分布特征与演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8 林高山;基于高分二号卫星影像的乡村聚落信息提取及空间格局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鑫;川中丘陵区乡村聚落信息提取及空间格局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10 金炜鑫;基于人居环境影响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74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74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