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互助养老理念的苏南乡村养老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7:04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单向流入城市,乡村社会空心化和老年人空巢化态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的局面。然而城乡差异巨大,国家政策制度的忽视及财政投入的缺乏、社会关注度的空白和乡村养老资源基础的匮乏均使得乡村地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供给水平落后;再者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具有显著差异,沿用城市养老思路解决乡村养老困境无法取得良好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升到了重要层面,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考验。当前乡村养老问题错综复杂,通过创新养老模式,优化乡村养老设施配置,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养老新路径,对于完善乡村养老服务功能体系,建立健全乡村养老保障,推进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互助共济思想古已有之,互助养老实践起源于乡土社会,符合乡村社会传统观念,为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苏南地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对于苏南乡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具有典型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苏南乡村为研究对象,以互助养老理念为指导,采取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问题,剖析原因,提出苏南乡村养老设施的优化策略,对于苏南乡村养老设施的优化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互助养老和养老设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设施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归纳研究方向和优化重点;其次,按照“养老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体系”的分析框架,基于互助养老理念提出应用互助养老模式解决乡村养老困境,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发展基础,论述互助养老发展模式及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定位并对体系进行构建,从而明确互助养老理念下的养老设施配置目标、支撑要素体系及重点规划内容,为后文养老设施优化策略的提出指引方向;再次,总结归纳苏南乡村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特征,通对养老地点选择倾向、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及设施使用情况的分析,推论苏南乡村的养老服务及设施需求,多维度分析养老设施现状问题及成因;最后结合苏南乡村实际,从物质经济条件和社会组织能力两方面论证苏南乡村具备互助养老实行基础,分析苏南乡村养老设施优化重点与路径,从完善分级分类体系、调整配置标准和优化空间布局模式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并从运作管理、利益表达与反馈及信息化平台三方面予以机制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图文】:

人口变化,年龄段,趋势,乡村


1.1.1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曾指出 21 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 2001 年 2100 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01 年到 2020 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 2021 年到 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 2051 年到 2100 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截止到 2018 年末我国老龄人口已高达 2.41 亿人,老龄人口比重高达 17.3%,首次超过 0~15 岁及以下人口总量,社会正加速向老龄化转型,未富先老已成为现实问题。我国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流出和两栖通勤,致使乡村空巢化现象严重,乡村整体老龄化比重更高、增速更快,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的现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地区人口总抚养比已经高达45.38%,2001年到 2016年,乡村老龄人口占比从 7.80%提高到 12.53%,上升了 4.73 个百分点;同期,城镇老年人口比例从 7. 89%提高到 9.60%,同比增长 1.71 个百分点,乡村上升幅度大于城镇 3.02 个百分点。此外,各阶段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镇。

老年人口比例,城镇,乡村


图 1-2 2001-2016 年我国分省市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变化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绘制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政策背景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建设发展。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早期城乡二元体,乡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到城市,导致乡村内部人才稀缺、劳动力匮化现象凸显,人口问题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老龄化乡村振兴事业的一项重要考验,乡村养老事业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一。由于国家政策制度的忽视、财政投入的缺乏和乡村内部物质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落后,乡村老年群体养老诉求难以得到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 年)》 中指出应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发康养产业项目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事业,完善乡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3

养老模式,发展状况,乡村


动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其中公办养老机构达到 198 家,民办养老机构达到 1130 家,乡村内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达到 1135 家,但实际入住率却并不理想。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网络具有独特性,使得乡村和城市的养老问题不可采取相同养老思路予以解决,城市路径无法在乡村取得良好效果。乡村地区社会格局稳定,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传统观念,乡村老年人往往乡土意识浓厚、安土重迁,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特征促使家庭和土地一直是乡村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支撑和信念,家庭养老是乡村老年人最信赖的养老方式,容易对家庭养老以外的养老方式产生抵触和质疑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的作用逐渐增强,乡村老年人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现实需求产生矛盾,需求家庭以外的养老支持却不愿远离熟悉的环境。这种背景下的传统养老模式无法适应乡村养老需求。因此,转变乡村养老思路,创新能够适应乡土社会特点的养老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互助共济思想古已有之,互助养老在我国乡村社会中早有实践,乡村熟人社会网络为互助养老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这一点看,互助养老正是切合我国乡村实际养老需求的理性选择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加明;华学成;;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与互助方式——基于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08期

2 景军;赵芮;;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5年04期

3 赵晓征;;日本养老政策法规及老年居住建筑分类[J];世界建筑导报;2015年03期

4 张志雄;孙建娥;;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05期

5 高辰辰;;互助养老模式的经济社会条件及效果分析——以河北肥乡为例[J];河北学刊;2015年03期

6 郭凯峰;刘学;;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04期

7 丁方;翟晓祯;何林峰;史煜坤;田猛;;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4年51期

8 金华宝;;社区互助养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J];东岳论丛;2014年11期

9 仵亦畅;成虎;张建坤;王效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09期

10 卢波;朱恩琪;陈勇;;苏州市古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以姑苏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彩华;村庄互助养老幸福院模式研究:支持性社会结构的视角[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艳春;苏州养老社区全龄共享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影影;精明收缩视角下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3 付强;我国城市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4 李姝媛;严寒地区村镇养老模式及养老设施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刘如;“空心村”背景下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6 张新烨;持续照顾理念下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的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董自龙;我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8 李豪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9 成希;重庆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3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03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