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我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名山风景系统整体不仅包含名胜古迹的优质资源,还包含了城景融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因此,对于名山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分类和保护不能囿于优质资源的分类分级,而应以厘清名山风景的空间形态、洞悉根源性的社会组织关系为主体目标。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风景资源分类体系的方法和特点,反思了现有风景资源分类思路缺乏整体性的问题,构建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名山风景资源整体保护的策略,以期对现有名山风景资源分类思路和保护管理方式进行完善。本研究首先提出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内涵和基本框架。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是指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以地脉文脉为认识论,研究风景的要素组合、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的方法。从山域形成发展的视角,扩展了名山管护边界,以名山影响下的山域整体为研究范围,本研究提出名山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框架,包含空间图示-内在机制-形成规律的三个层次,即风景特质分类图谱(相)-风景特质形成机制(制)-风景特质系统规律(理)。“相”是指绘制风景特质空间形态的分类图谱,“制”是指探析风景特质演变的过程、原因、及各要素的层积机制,“理”是指揭示风景特质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相互间的关联和规律。“相-制-理”风景特质识别方法在武当山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区划性、层积性、关联性整体保护策略。武当山风景特质之相,划分了区划性整体保护的范围和类型:通过GIS定量评价方法和解释性历史研究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和风景区尺度,从区域协同管护和空间布局调适2个方面,划定了山域尺度的3大类-11子类风景特质类型并进行空间整合,描绘了风景区尺度的“山-水-林-田-筑”的空间组合并进行关键标识。武当山风景特质之制,落实了层积性整体保护的对象:依据武当山志谱系,通过分析武当山风景特质演变的5个时期、风景特质形成的4个原因、风景特质形成的3层作用关系,确定了层积载体、层积内因和层积关系的3重保护主体,强调了“人-山-城”风景整体的共生秩序。武当山风景特质之理,阐明了关联性整体保护的结构:依据系统论“要素-结构-功能”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武当山山水脉络关系和风景组织方式,以及作为道教活动的空间载体、山水艺术的灵感源泉、地宜人宜的聚居环境的复合功能,认为关联性整体保护是从结构到功能的系统保护。本研究以自然和文化整体性为认识论,重视名山风景系统的时空整体和逻辑整体,即“风景空间形态、形成机制和系统规律”的时空建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制-理”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方法,完善了现有风景资源分类方法的整体性,丰富了现有名山风景资源保护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保护边界完整、“由外及内”的保护过程完整、“从结构到功能”的保护体系完整。基于自然和文化整体性的名山风景特质识别方法,走出了名山受到边界约束以及“孤岛式”景源保护的窘境,为研究名山风景形态、山水格局、及其与城镇发展的有机协调模式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框架,为紧扣城景融合的名山整体保护、以及传统名山的现代发展和文脉传承提供了借鉴。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4.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兵;;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6期
2 徐青;韩锋;;文化景观研究的现象学途径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5年11期
3 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J];地理学报;2015年10期
4 蒋雨婷;郑曦;;基于《富春山居图》图像学分析的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探究[J];中国园林;2015年09期
5 杜爽;韩锋;;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中国宗教名山研究:方法论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5年08期
6 贾建中;邓武功;;中国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特征[J];城市规划;2014年S2期
7 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年S2期
8 赵万民;汪洋;;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建构与学术意义[J];城市规划;2014年04期
9 李慧;王向荣;王小平;;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历史变迁[J];中国园林;2014年03期
10 运迎霞;王林申;王艳玲;;“八景”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及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J];规划师;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果;基于整合保护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杨欣;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认知[D];重庆大学;2016年
3 杜雁;明代武当山风景名胜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刘文平;基于景观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慧;武当山道教宫观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徐俊辉;明清时期汉水中游治所城市的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2012年
8 李杰玲;山与中国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袁牧;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付朦;华阴城市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何茜;基于山城关系的泰安历史文化主轴景城重合段保护规划[D];清华大学;2016年
3 智伟静;浙江省“八景”文化景观探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4 刘红杰;中国名山“天路历程”思想的营造手法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808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0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