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先民木材利用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3:19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规律和机制是广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受到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过去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对于揭示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化历史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应对当前和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提供借鉴。青藏高原东北部考古遗存丰富,不同空间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应敏感,是过去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地区。近年来该地区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基于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动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从史前人类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的视角在人类定居青藏高原过程与动力的研究取得了突破。然而,由于缺乏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遗址出土木炭遗存的系统鉴定和分析工作,该地区古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策略却并不清晰,是亟待加强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可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史前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生存策略,以及史前时代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提供关键的材料和证据,对理解青藏高原史前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木炭遗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树木种属鉴定和统计分析工作。共在青藏高原东北部25个考古遗址(包括24个调查遗址和1个发掘遗址)采集木炭样品162份,完成8084块木炭遗存的种属鉴定。结合青藏高原东北部已发表的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资料和数据,综合分析了该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不同时段和空间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研究区及周边地区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以及考古学研究资料的对比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对木材利用策略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与区域环境、气候变化、跨大陆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关系。基于本文的工作,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新的认识:(1)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受到居住地周边林木资源的制约。先民对木材资源的选择很可能存在倾向性,首选针叶树种,其次选择阔叶树种和灌木。(2)青藏高原东北部马家窑文化先民与宗日文化先民对木材资源的采集利用均以针叶树种为主,但种属上存在差异。其中,宗日文化先民主要采集云杉属,而马家窑文化先民主要利用松属。宗日文化先民仅利用了野生沙棘的果实,而马家窑先民则利用了5种果树的果实。齐家文化先民利用的木材资源以松属等针叶材为主,利用的果树种属达到6种。辛店文化先民利用的木材资源中,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数量百分比相近。卡约文化先民利用的木材种类中,则以阔叶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为辅,果树利用的种属为7个种属。诺木洪文化先民利用的木材中灌木为绝对主导,未发现果树遗存。(3)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先民对木材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民利用的木材资源种属数量逐渐降低。4600-4000 BP,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先民均将针叶树种作为其主要利用的木材资源,但海拔2800 m左右的先民利用的木材中云杉属最多,而海拔2500 m以下区域先民利用的木材中的松属最多。3600-2300 BP,1700-2100masl、2400-2800 masl和2800-3100 masl区域先民利用的木材资源组合特征分别是阔叶材和针叶材并用为主、阔叶材为主和灌木为主。(4)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地区先民木材利用策略在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2500 masl以下地区,5200-3600 BP先民利用的木材资源中整体上以针叶树种为主,但阔叶树种的比例逐渐增加,3600-2300 BP先民利用的木材以阔叶树种为主。2500 masl以上地区,4600-4000 BP,宗日遗址先民主要以利用针叶树种为主,且其在木材资源中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至3600-2300 BP,阔叶树种和灌木分别成为卡约文化先民和诺木洪文化先民利用的主要木材。(5)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东北部先民木材利用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空间差异是导致5200-2300 BP人类对木材利用策略出现时空差异的重要原因。4600-4000 BP的气候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宗日文化区的自然植被变化,进而对其先民的木材资源利用策略产生影响。3600-2300 BP,跨大陆文化交流影响促使人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定居的空间范围和强度显著增大,尤其是在卡约文化区,导致人类活动对木本植被组成的扰动显著增强,是影响该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人类对木材资源利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人类生业模式的差异是影响5200-2300 BP研究区先民木材利用策略的另一个因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群比以狩猎采集和牧业生产为主的人群利用了更多的果树资源。本文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首次开展了系统的木炭遗存鉴定和分析工作,为全面认识史前时代晚期该地区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此外,本研究也为探讨在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出现和强化背景下,关键节点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092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旧石器遗址,青藏高原东北部,测年


图 1-1 青藏高原东北部已有测年的旧石器遗址空间分布进入末次盛冰期(LGM,25000-18000 BP),全球气温骤降。东亚地减弱,冬季风异常强劲(Chen 等,1997;Wang 等,2001)。在中国北温与降水普遍下降,森林植被退化显著,草原与沙漠带向南扩张(Der

空间分布,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


图 1-2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不同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入青铜时代后,中国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衰落并演化为多个文化属性文化,包括四坝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2002),其中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在青藏高原东北部

木本植被,演变历史,考古遗址,青藏高原东北部


图 1-3 青藏高原东北部已开展动植物遗存分析的遗址考古遗址中的木炭遗存对于重建过去小区域木本植被演变历史,探讨人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史前时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环境次变化,人类为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积极调整生存策略,其中很可能包

本文编号:2808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08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