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4:41
   自恢复耗能(Self-centering energy dissipation,简称SCED)支撑在地震发生时不仅可为结构提供稳定的耗能能力,保护结构主体安全,同时还可为其提供良好的自恢复能力,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响应。现有SCED支撑多采用摩擦装置或防屈曲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简称BRB)提供耗能,预应力筋或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提供自恢复能力,该类支撑常存有变形能力有限或支撑性能受温度影响明显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由组合碟簧装置与摩擦耗能装置共同组成的兼具高耗能及自恢复性能的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Pre-pressed spring self-centering energy dissipation,简称PS-SCED)支撑,通过对多组不同设计参数的PS-SCED支撑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该支撑的滞回性能、耗能及自恢复性能,提出可准确、细化描述支撑旗形滞回特性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建立了PS-SCED支撑构件设计理论和方法。分别设计并建立低层、中高层及高层典型的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对其进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研究支撑结构在中震、大震及特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功能可恢复性能,并分析支撑构件设计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 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由摩擦耗能装置提供耗能、组合碟簧装置提供自恢复能力的新型PS-SCED支撑,通过对4组具有不同碟簧类型、不同支撑长度及不同截面形式的支撑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支撑在相同组合碟簧预压力、不同摩擦耗能装置摩擦力情况下的滞回性能、耗能、自恢复性能及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S-SCED支撑在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可展现出特有的旗形滞回曲线,其耗能能力随摩擦力的增大而增大,当组合碟簧预压力足以克服该摩擦力时,PS-SCED支撑具有更好的自恢复性能。此外,提出了一种利用支撑可测工作段的实测应变信息推算支撑整体滞回响应的应变反演法,该方法可有效地预测PS-SCED支撑的滞回响应。(2)通过PS-SCED支撑的破坏性试验和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分析了 PS-SCED支撑在大位移循环加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耗能、延性及承载力,结果表明:PS-SCED支撑构件在大位移多次循环加载作用下,可保持稳定的耗能及自恢复能力,具备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圆形截面内管支撑相比X截面内管支撑具有更好的延性、耗能及自恢复性能,且采用无支撑面碟簧可有效提高支撑承载力,采用有支撑面碟簧或增加支撑长度及碟簧使用数量更有利于提高支撑变形能力。支撑的破坏模式为其内管发生拉断破坏,且破坏位置位于支撑内管用于固定摩擦耗能装置高强螺栓的预留孔洞处。(3)建立了 PS-SCED支撑构件设计理论和方法,给出了具体设计流程和建议。基于Bouc-Wen模型,提出了两种可准确描述该支撑构件滞回响应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模型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PS-SCED支撑分段式简化模型和非线性原理模型均能有效地描述支撑的滞回特性,且非线性原理模型对支撑恢复力、刚度过渡段平滑性、等效粘滞阻尼比和累积耗能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非线性原理模型中的耗能参数及刚度参数对支撑的滞回响应存有明显影响,而其余形状控制参数对支撑滞回响应的影响较小,对于采用相同构造的PS-SCED支撑构件,可将其设为定值以作简化计算。(4)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对PS-SCED支撑非线性原理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依据功能可恢复结构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分别设计并建立了4层、8层和16层典型的低层、中高层及高层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对其在中震、大震及特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及功能可恢复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SCED支撑相比普通钢支撑(Conventional steel brace,简称CSB)可更加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响应,在大震和特大震作用下可具备与BRB同等的控制效果。支撑特有的旗形滞回特性可有效地减小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响应,但也使其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略高于BRB框架结构,且该结构的加速度响应随碟簧间接触摩擦力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分析了支撑构件设计参数对PS-SCED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PS-SCED支撑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352.11
【部分图文】:

滞回曲线,滞回曲线,构件


平行四边形滞回曲线,有效改善了邋CSB的受压屈曲、滞回性能拉压不对称等不足。逡逑Black等[36]对比了具有相同设计参数的CSB和BRB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逡逑线,如图1-2所示。结果显示,CSB构件的滞回响应在其受拉与受压方向存有明逡逑显的不对称现象,且构件受压屈曲严重,耗能能力较低。相比CSB构件,同等设逡逑计条件的BRB构件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能力明显优于CSB,且在BRB受拉逡逑与受压方向,其滞回曲线基本对称,具有良好的拉压对称性。逡逑t|逦t逦:栜逡逑,逦mil邋,邋i邋!邋!邋ji!邋H逡逑i逦s邋/邋/邋imJjj逡逑M逡逑(-)—邋位移逦*-邋(+)逦(->邋-?逦邋位移邋逦?邋(+)逡逑(a)邋CSB构件逦(b)邋BRB构件逡逑图1-2邋CSB与BRB滞回曲线对比逡逑Fig.1-2邋Comparison邋between邋the邋hysteretic邋curve邋of邋CSB邋and邋BRB逡逑BRB的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3W9]BRB构件在循环加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逡逑滞回性能,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拉断破坏,但试件在破坏前仍具有稳定的滞逡逑回性能及良好的耗能能力。当支撑发生较大变形时,其内部填充的混凝土等材料逡逑会发生膨胀

滞回曲线,构件,滞回曲线,耗能能力


平行四边形滞回曲线,有效改善了邋CSB的受压屈曲、滞回性能拉压不对称等不足。逡逑Black等[36]对比了具有相同设计参数的CSB和BRB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逡逑线,如图1-2所示。结果显示,CSB构件的滞回响应在其受拉与受压方向存有明逡逑显的不对称现象,且构件受压屈曲严重,耗能能力较低。相比CSB构件,同等设逡逑计条件的BRB构件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能力明显优于CSB,且在BRB受拉逡逑与受压方向,其滞回曲线基本对称,具有良好的拉压对称性。逡逑t|逦t逦:栜逡逑,逦mil邋,邋i邋!邋!邋ji!邋H逡逑i逦s邋/邋/邋imJjj逡逑M逡逑(-)—邋位移逦*-邋(+)逦(->邋-?逦邋位移邋逦?邋(+)逡逑(a)邋CSB构件逦(b)邋BRB构件逡逑图1-2邋CSB与BRB滞回曲线对比逡逑Fig.1-2邋Comparison邋between邋the邋hysteretic邋curve邋of邋CSB邋and邋BRB逡逑BRB的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3W9]BRB构件在循环加载作用下具有良好的逡逑滞回性能,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拉断破坏,但试件在破坏前仍具有稳定的滞逡逑回性能及良好的耗能能力。当支撑发生较大变形时,其内部填充的混凝土等材料逡逑会发生膨胀

滞回曲线,自复位,滞回曲线,耗能能力


载后可自行恢复至初始状态;而摩擦装置则可展现出饱满的平行四边形滞回曲线,逡逑可有效地耗散地震输入能量。Christopoulos等[59_6()]提出了由该两种装置共同组成的逡逑新型SCED支撑构件,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如图1-3所示。试验结果逡逑表明[61]该SCED支撑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可展现出旗形滞回曲线,同时具备良好的逡逑自恢复性能和稳定的耗能能力,从而在地震发生时既可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响应,逡逑又可减小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且其结构加速度响应与支撑滞回曲线刚度过渡段逡逑的平滑性密切相关[62]。与之相似,由预应力筋提供自恢复能力、BRB构件提供耗逡逑能能力的新型自复位BRB构件可兼具自复位体系和BRB构件的优点[63_65],在保逡逑持BRB稳定耗能能力的同时,可减小因其耗能内芯屈服而产生的累积残余变形。逡逑但当支撑变形超出预应力筋的最大设计行程时,该SCED支撑将失去自恢复能力,逡逑仅留BRB发挥耗能作用。因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徽;张艳霞;张国伟;张扬;赵健;;防屈曲支撑作为可替换耗能元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2 吴徽;张国伟;赵健;张扬;;防屈曲支撑加固既有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3 郭彦林;王小安;姜子钦;;两端刚接防屈曲支撑的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7期

4 任文杰;李宏男;宋钢兵;钱辉;;新型自复位SMA阻尼器对框架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5 马宁;吴斌;欧进萍;;全钢防屈曲支撑局部稳定性设计[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6 郭彦林;王小安;;一种四角钢组合约束型防屈曲支撑的外围约束机理及刚度取值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7 马宁;吴斌;欧进萍;;一字形内芯全钢防屈曲支撑设计方法[J];工程力学;2012年10期

8 吕杨;徐龙河;李忠献;丁阳;;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及结构地震损伤控制[J];工程力学;2012年08期

9 钱辉;李宏男;崔迪;;SMA阻尼器偏心结构平-扭震动控制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2期

10 刘璐;吴斌;李伟;赵俊贤;;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吕杨;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失效模式优化及损伤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颜欣桐;基于智能算法的自复位耗能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要世乾;新型装配式自复位耗能支撑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3 谢行思;自复位变阻尼耗能支撑抗震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王坤鹏;新型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设计与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代长顺;预压碟簧自恢复耗能支撑及支撑子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逯登成;新型预压弹簧自恢复耗能支撑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宋子文;自复位耗能支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9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09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