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新型外包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14:46
   我国为地震多发国家,震灾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柱子作为结构中主要的承重试件,在地震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发生周期反复运动,进而产生塑性形变,一旦破坏将导致财产损失并危及人员生命,我国抗震规范强调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满足“强柱弱梁”,其目的就在于提高结构的抗变形能力,防止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可见柱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地位。因此,研究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方法:将湿式包钢法中的粘结剂换成较小厚度的自密实混凝土,既保证加固角钢与原柱混凝土的协调受力,又发挥起自身加固作用。这种加固方法结合了传统外包角钢法和增大截面加固法的优点,同时改善了传统加固法中占用空间大和粘结剂耐久性不足的缺点。本文在完成对该类复合加固柱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性能研究基础上,开展加固柱拟静力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结果深入系统分析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法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缀板间距,角钢型号和轴压比等参数,设计10根钢筋混凝土加固柱(其中1根柱用于测试轴向极限承载力,1根柱为传统外包角钢加固对比柱,其余8根为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开展柱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观察试件破坏形态,提取强度、变形、材料的应变、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2)结合抗震试验结果,对该类新型加固柱的承载力、延性、强度和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外包角钢加固柱相比,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的延性、极限承载力、耗能能力以及承载力退化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改善。(3)在确定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模型法对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抗震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考虑角钢型号、缀板间距、轴压比参数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显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法具有占用场地空间小,承载力提升大,耐久性强的特点,本文在这种复合加固法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抗震性能进一步完善,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
【学位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375.3;TU352.11
【部分图文】:

示意图,加固法,自密实混凝土,缀板


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本文介绍的新型外包角钢法是由四根角钢先用缀板三面焊接套入浇土柱上,保持满足粘结要求厚度的距离,再将另一面封焊完成,填比原试件高两个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浇筑养护,为了确保角钢能紧密结合,协同工作,在自密实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膨胀剂,结构如下图 1-1 所示。新增自密实混凝土缀板新缀板

原钢,柱尺寸,配筋,加固柱


原钢筋混凝土柱及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配筋和尺寸如图2-1 和图 2-2。图 2-1 原钢筋混凝土柱尺寸和配筋 图 2-2 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尺寸及构造Figure 2-1 Original reinforced concrete Figure 2-2 Size and structure of new type of columnsize and reinforcement angled steel reinforcement column表 2-1 柱试件参数表Table 2-1 Column test piece parameter table试件编号截面尺寸(mm)试件高度(mm)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新增混凝土厚度(mm)角钢型号缀板间距(mm)施加轴力(kN)轴压比Z-1 150×150 1500 - - - - - -DBZ-1 150×150 1500 - - L40×3 200 240 0.4JGZ1 150×150 1500 C30 30 L30×3 200 240 0.4JGZ2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200 240 0.4JGZ3 150×150 1500 C30 30 L50×3 200 240 0.4JGZ4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300 240 0.4JGZ5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200 240 0

加固柱,尺寸,柱尺寸,试件高度


图 2-1 原钢筋混凝土柱尺寸和配筋 图 2-2 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柱尺寸及构造igure 2-1 Original reinforced concrete Figure 2-2 Size and structure of new type of colusize and reinforcement angled steel reinforcement column表 2-1 柱试件参数表Table 2-1 Column test piece parameter table试件编号截面尺寸(mm)试件高度(mm)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新增混凝土厚度(mm)角钢型号缀板间距(mm)施加轴力(kN)轴压比Z-1 150×150 1500 - - - - - -DBZ-1 150×150 1500 - - L40×3 200 240 0.4JGZ1 150×150 1500 C30 30 L30×3 200 240 0.4JGZ2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200 240 0.4JGZ3 150×150 1500 C30 30 L50×3 200 240 0.4JGZ4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300 240 0.4JGZ5 150×150 1500 C30 30 L40×3 200 240 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强;杨谦;李捷斌;肖青战;李龙洋;;夹心墙圈梁及构造柱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技术;2017年08期

2 王雪;常卫华;;EVG-3D墙板耐火性能及火灾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7年09期

3 温家宝;;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指标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32期

4 冯伟;;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J];企业家天地;2010年10期

5 居荣初;周煜恒;;葛州坝二江闸墩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学刊;1987年01期

6 M.J.N.Priestly;R.J.T.Park;何立民;;钢管混凝土桩的抗震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1987年01期

7 王正霖;秦士洪;;竖向预应力装配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J];工程力学;1988年01期

8 朱志达,沈参璜;在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3)[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9 陈春;;特殊大型设备框架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J];石油化工设计;2016年03期

10 刘鸿禧;;浅析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贾明明;吕大刚;张素梅;蒋守兰;;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3 张利花;罗奇峰;胡群芳;;不同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校舍抗震性能对比[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曹炳政;罗奇峰;;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5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6 王惠刚;程欣;周燕;;梁柱构件双向压弯抗震性能试验综述[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C];2017年

7 闫海鑫;朱忠义;牟在根;;某机场指廊多维多点输入抗震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袁海军;;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陈鑫;赵乃志;李兵;;不同肢长异型柱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10 马宁;吴斌;赵俊贤;李惠;欧进萍;;全钢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足尺构件试验[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震性能及新进展[N];中国建材报;2014年

2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3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4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5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6 王庆;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8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9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结构工程学教授,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研究 罗宾·斯宾策;8级地震 考验建筑抗震性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吴霞;楼房的抗震性能最受关注[N];昌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国俊;基于位移的沉入式钢圆筒防波堤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吉超;基于概率的变电站系统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3 魏春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缝抗震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宋良龙;自定心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莎玛(Sheimaa.I. Mohammed);基于试验的矩形空心墩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张建成;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9 张晨;后张无黏结混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孙柏涛;核电站辅助设备抗震性能破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方诚;基于OpenSees的绿色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李永超;单边T形屈曲约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吴伟科;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试验研究及抗震性能参数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4 况哲阳;新型外包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年

5 郑松彬;FRP-ECC延性铰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6 劳泰安;大应变FRP约束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7 李亚威;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8 赵笑笑;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Z形截面柱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9 沈浩;RPC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及框架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10 罗京;外置MRD的高强筋材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11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11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