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2.29
【部分图文】:
出版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将所检索的关键词文献数量统计分析各领域研究概况。检索主题词“聚落空间”,并将1990-2018年以“聚落空间”为检索词的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共有3272余篇文献,其中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学科的论文数量占60%(如图1.1所示),并且统计中显示自2015年以来各学科领域对于“聚落空间”的研究呈高速增长态势(如图1.2所示),可见各界人士对于“聚落空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图1.1 各学科对“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 1990-2018年“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递增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90-2018年“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递增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 2.1 甘南州地理区位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主要,形成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纵观甘南州地势,原区与山地丘陵区(如图 2.2 所示)。高山峡域为主,包括舟曲县、迭部县全境。该区高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璐;梁庆华;;浅析非洲传统聚落的分类和装饰艺术[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12期
2 ;本期聚焦:传统聚落保护与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11期
3 黄东升;邹凤波;;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美学观照[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年01期
4 夏登江;黄东升;;传统聚落开发与文化传承[J];艺术评论;2016年01期
5 张鹰;;传统聚落“自助式”保护与再生[J];城乡建设;2015年09期
6 王家骏;;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桥的类型及其装饰元素[J];城市地理;2017年02期
7 李向北;郭庆国;;探寻传统聚落街道“原风景”[J];中华建设;2008年02期
8 张焕;郑晓琴;宋璐;程浩然;;传统聚落友好空间保留与利用策略[J];城市建筑;2019年11期
9 王钦;;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聚落文化再构建研究[J];艺术科技;2019年13期
10 陈小辉;张鹰;;传统聚落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J];建筑学报;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正;;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聚落重建的过去与未来[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8年
3 郑海晨;陈成芹;唐磊;何永强;;基于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的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4年
4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邱上嘉;;台湾传统聚落之境域空间型态研究[A];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张杰;邹远昊;王双双;;分形理论下的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兼论传统聚落保护规划的启示[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9年
7 周韵;程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聚落的解读与更新——以南京河房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8 赵威;王思宇;赵彦超;;北方山地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C];2019年
9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A];民族建筑(2014年第6期 总第148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温禾;保护活化传统聚落 驱动城乡文明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梁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郦大方;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毛琳箐;声音生态学视域下的贵州东部传统聚落声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娅宁;长白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数字化技术应用[D];长春工程学院;2020年
2 张娜;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3 曾丽;永州地区传统聚落生态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段冯夷;海南岛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异与类型划分研究[D];海南大学;2019年
5 覃俊;空间信息技术在岭南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6 周澧骊;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广府传统聚落肌理再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7 林恒;台湾地区传统聚落保护状况评价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杝R荽
本文编号:2831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3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