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17:28
   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起,我国出台多个相关配套体系规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深化改革正方兴未艾,在乡村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之时,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与保留传统村落优质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必须面对且需要重视解决的难题。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悠久的历史文化、频繁的民族交融以及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得甘南地区遗存有大量丰富的藏族传统聚落。这些传统聚落空间在自然条件、经济技术以及人文民俗等深层结构的多重作用下向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地域聚落景观,并且传统聚落空间肌理上留有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民族交融的烙印。面对现代政治经济的冲击,很多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本文通过讨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的环境背景、空间生长特性,分析聚落空间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从而探讨现代化冲击下,传统聚落空间的振兴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在分析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生长环境背景以及甘南州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乡村聚落时发现,甘南州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乡村聚落共有14个,主要集中于州境东部地区。甘南州下辖七县一市共有99个乡镇(街道办)、662个行政村,这些村庄中仍有大量传统聚落缺乏保护。其次,从宏观上来说,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分为外部自然环境与内部人工环境两部分,从宏观区域的视角出发研究传统聚落空间的选址、形态、结构和规模。由于区域性的空间形态特征与传统聚落的内部空间组织相比,物质性因素相对稳定,因此更注重研究内部空间特性,从微观解构的视角研究传统聚落内部空间组织,讨论信仰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以及公共交往空间四部分各空间的特性。随后从聚落空间的情感基础分析,研究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中人群特质——均质化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背景、血缘与地缘的二元性,并分析聚落空间的元素特性——边界与让渡,从隐性的人群背景、思想意识深刻了解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性。第三,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形成受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聚落区域空间的影响主要是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影响着聚落的分布与生产生活方式。聚落内部空间的影响主要从藏族人民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生存意识等人文因素分析,并借助自组织理论,分析传统聚落作为自组织系统所体现出的秩序构建以及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同时分析作为传统聚落基础单元的民居建筑的演化。最后,从各影响因素分析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化机制,即生成的自发性、地域身份认同性、功能的复合型与模糊性以及动态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表征性。第四,分析当前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当代演变,从聚落的发展演变到聚落内部公共空间的更新,讨论现代视域下传统聚落中新生活的引入、生活方式的改变,藏族群众的牧民微信群、聚落中“此地人”迷失、聚落的跨村界融合以及现代视域下传统聚落发展与自组织的关系,以现代多元化的眼光、动态演变的视角分析传统聚落在当代文化冲击下的现状。最后,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代,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多重角度、多层次分析了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特性、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该如何振兴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通过研究亚洲发达国家日本与韩国的乡村振兴经验,发现传统聚落无论是受外界调控还是内部更新均是不可逆的状态,因此,已有的乡村振兴经验是借鉴或是引以为戒,都是我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必须重视的。对于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的振兴,本文从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的精神培育两个方面多角度探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的振兴机制,以求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振兴之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2.29
【部分图文】:

论文数量,来源,图片,作者


出版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将所检索的关键词文献数量统计分析各领域研究概况。检索主题词“聚落空间”,并将1990-2018年以“聚落空间”为检索词的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共有3272余篇文献,其中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学科的论文数量占60%(如图1.1所示),并且统计中显示自2015年以来各学科领域对于“聚落空间”的研究呈高速增长态势(如图1.2所示),可见各界人士对于“聚落空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图1.1 各学科对“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 1990-2018年“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递增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论文数量,图片,作者,来源


990-2018年“聚落空间”研究的论文数量递增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甘南州,图片,来源,作者


图 2.1 甘南州地理区位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主要,形成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纵观甘南州地势,原区与山地丘陵区(如图 2.2 所示)。高山峡域为主,包括舟曲县、迭部县全境。该区高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璐;梁庆华;;浅析非洲传统聚落的分类和装饰艺术[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12期

2 ;本期聚焦:传统聚落保护与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11期

3 黄东升;邹凤波;;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美学观照[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年01期

4 夏登江;黄东升;;传统聚落开发与文化传承[J];艺术评论;2016年01期

5 张鹰;;传统聚落“自助式”保护与再生[J];城乡建设;2015年09期

6 王家骏;;徽州传统聚落水系景观桥的类型及其装饰元素[J];城市地理;2017年02期

7 李向北;郭庆国;;探寻传统聚落街道“原风景”[J];中华建设;2008年02期

8 张焕;郑晓琴;宋璐;程浩然;;传统聚落友好空间保留与利用策略[J];城市建筑;2019年11期

9 王钦;;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聚落文化再构建研究[J];艺术科技;2019年13期

10 陈小辉;张鹰;;传统聚落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J];建筑学报;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正;;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聚落重建的过去与未来[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8年

3 郑海晨;陈成芹;唐磊;何永强;;基于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的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4年

4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邱上嘉;;台湾传统聚落之境域空间型态研究[A];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张杰;邹远昊;王双双;;分形理论下的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兼论传统聚落保护规划的启示[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9年

7 周韵;程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聚落的解读与更新——以南京河房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8 赵威;王思宇;赵彦超;;北方山地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C];2019年

9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A];民族建筑(2014年第6期 总第148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温禾;保护活化传统聚落 驱动城乡文明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梁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郦大方;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毛琳箐;声音生态学视域下的贵州东部传统聚落声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娅宁;长白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数字化技术应用[D];长春工程学院;2020年

2 张娜;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3 曾丽;永州地区传统聚落生态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段冯夷;海南岛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异与类型划分研究[D];海南大学;2019年

5 覃俊;空间信息技术在岭南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6 周澧骊;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广府传统聚落肌理再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7 林恒;台湾地区传统聚落保护状况评价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杝R荽

本文编号:2831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31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