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建筑形体中的“势”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5:01
   建筑是承载人类生活故事的场所,人在场所中穿行,由内而外的感受并认知着建筑。认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无数的片段所组成。一帧的片段蕴含着的内容承载着对前一帧片段的延续,这种延续就是“势”,它在这其中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就像摩天楼指向天空,引导着观察者走过去、走进去、走上去。“势”赋予了建筑的每一帧片段以意义,片段的意义意味着建筑是存在的,存在的事物是有“形”的,同时它也是有“活”着的,有“体”的。“势”印证了建筑的存在,建筑得以通过一个真实的形体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势”赋予了建筑形体以存在意义。将“势”引入建筑形体设计,是为了让建筑形体以一种“活”的方式呈现,同时也不失为一次对建筑形体设计方法的探索尝试。通过对“势”的研究,可以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侧面视角并加深建筑创作者对建筑形体的理解,同时为他们在建筑形体创作的过程中提供思路与方法。关于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以七个章节对课题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背景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浅述了关于建筑形体营造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本文为什么要研究建筑形体的“势”,以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概括了文章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础研究。文章的第二章遵循从文字到画面到形体再到建筑形体的路径,追寻并阐述了“势”的涵义,并求得了以苏俄早期建筑为代表的建筑艺术流派以及相关当代建筑作品对“势”这一概念的解语。本文第三章从视知觉原理出发研究了人感受到建筑形体之“势”的原因,并通过第四章将“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与建筑相结合并探讨建筑形体中“势”的类型与呈现途径,最终给予了建筑形体以“肌”与“理”的概念。第三部分:应用研究。文章第五章通过前两个部分阐述了建筑形体“势”的营造内容以及营造准则,即营造建筑形体什么样的“势”以及建筑形体之“势”的基本内容。同时为了给建筑创作者们以启发,笔者于最后一部分,从“肌”与“理”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套建筑形体“势”的具体营造手法。第四部分:总结研究。文章第六章,通过一个竞赛实例对整体框架进行了重新梳理,并通过第七章指出了整体框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可行的改进方向,以供未来的建筑创作者与研究者完善个人思考。
【学位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01
【部分图文】:

作者,“气”,形体,“势”


(图 2-1 作者自制)结而言“形”产生了“气”,而“气”又驱动了“体”,“气”是形体而“气”是形体表征的潜在释放,“体”是“气”所产生的行为趋势。“势”而言,“形”与“气”是形体自身的体现,而“体”是一种后在视觉画面中不属于形体之“势”的涵盖范围,但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后续反应,并将其归纳入“气”的范畴。

世界,图片,马列


马列维奇想要试图去建立一种“至上主义柱式(ордер)”28(图2-2),并以此作为未来建筑的造型体系的基础,推动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研究是至上主义在建筑中的应用和体现。马列维奇运用至上主义柱式表达了对传统建筑构成关系的推翻,其动机正如他在《非具象世界》中所写的那样(每一种社会思想,无论多么伟大和重要,都是源自对饥饿的感受...)[12],是一种让传统社会制度土崩瓦解的渴望。基于这些内容,马列维奇认为至上主义建筑应当表达其作品《黑方块与白方块》29的文字叙述中所表达的事件性应当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建筑所表达的“势”的现象应当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而非个人行为趋势。图 2-2(至上主义柱式)(图 2-2 图片引自《非巨象世界》)26乌纳维斯,艺术活动小组,旨在以至上主义为基础,全面振兴艺术世界.27里西斯基,”红衣大使”

苏俄,图片


苏州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第二章 基础研究里西斯基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是苏俄前卫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苏俄前卫建筑的大师之一。如果说马列维奇是至上主义的发起人,那么里西斯基推动了至上主义艺术的发展,将至上主义由绘画发展到建筑,甚至极大地影响德国包豪斯30(Bauhaus)和苏俄构成主义运动,并为欧洲艺术与苏俄艺术架起了一座得以沟通的桥梁。②里西斯基建筑理论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强烈的感染了里西斯基,后者将这一时期的独特艺术创作称为“普鲁恩(Proun)”31(图 2-3)作品,意思是“肯定新事物的设计”[13]。里西斯基认为“普鲁恩”作品是“从绘画到建筑的中转站”。其本质是为了创造具备动态感知(movement)的建筑并通过动态感推动人的行为。图 2-3(普鲁恩作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铭;史南;;基于风力发电的高层建筑形体优化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7期

2 袁玥;;以简单建筑形体创造丰富空间的方法研究[J];居舍;2018年23期

3 林鹏鸿;庄岩;;基于“建构”理论的建筑形体研究——以海沧大屏阁建筑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8年09期

4 孙晓峰;彭飞;;浅谈高层建筑形体的地域性表达[J];科技信息;2012年07期

5 陈景坤;建筑形体组合艺术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周祥,朱火保;制约高层建筑形体创造的隐性因素[J];南方建筑;2001年02期

7 陈嘉燕;;藤本壮介事务所作品建筑形体学分析[J];居舍;2019年04期

8 凌晖;基于场地而生的住宅区规划──深圳市龙岗榭丽花园方案[J];新建筑;2001年02期

9 曾丽;;建筑与景观的延展性[J];城市地理;2016年08期

10 赵陶;;建筑形体塑造过程中的空间、节能与文化表现[J];门窗;2013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逸然;建筑形体中的“势”及其在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2 郭芳;日照限定下的建筑形体生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张荣冰;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形体被动式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4 杨曦;办公建筑形体生成中的可持续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杨云飞;基于水景观降温效应的建筑形体参数化生成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吴笑天;视觉艺术与建筑形体的契合与生成[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7 卢斌;超高层建筑标准层平面关联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李彤;基于太阳热辐射的建筑形体生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9 王一帆;基于视知觉整体性的建筑形体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黄莹颖;基于日照的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形体生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3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73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