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无粘结预应力再生混凝土叠合梁受弯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2:5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建筑被拆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对这些建筑垃圾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重复利用是必要的。将已丧失使用功能的混凝土构件用破碎机进行搅碎,再进行人工清洗和筛分,根据设计配合比按一定比例取代天然粗骨料与其他胶凝材料进行混合即形成再生混凝土。将其应用到现有工程结构中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然而,能否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之中,即天然混凝土完全被再生混凝土替代,这一点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相关应用与论证结果,毕竟,再生粗骨料其本身存在受力性能复杂、物理性能差异较大、来历多种多样等特点,工程中对于再生骨料性能的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混凝土构件受力较小的区域或建筑结构中的非承重区域已经能够实现。钢筋混凝土叠合构件既具有现浇结构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好的优势,又拥有装配式结构节约模板、绿色环保和节约工期的优点,能够很好的符合当前国内外所提出的提高传统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的相关政策,加快了建筑工业化的步伐,对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推...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无粘结预应力再生混凝土叠合梁受弯性能研究


图1-1建筑垃圾的弊端??-1?-??

预应力技术,桥梁


?1绪论???霸I?^?/??應一??(c)宁波浙海大厦?(d)悉尼歌剧院双曲面屋面??图1-4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和建筑中的应用??Tran?Duong?T.等[31]针对CFRP加固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在反复荷载和单??调荷载下的挠曲行为展开研究,探讨了振幅、CFRP比率和不同的CFRP锚固形式对试验??梁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幅对试验梁的混凝土应变、残余位移、残余承载力、??裂缝宽度等有较大影响;在反复加载过程中,随着CFRP层数的增加,试验梁的残余位??移、能量耗散、裂缝宽度等大幅下降;U型包裹锚杆对梁的失效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增??加了CFRP和普通钢筋的最大应变,提高了试验梁的延性。??ChimgM以循环荷载的幅值和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率为参数变量,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开展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复荷载对于试验梁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和变形性能影响较大,而对于试验梁的开裂弯矩和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提出了在进行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时,在保证裂缝宽度不??超过限值的情况下,变形限值提高25%。??Harajli等%完成了?26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研究了综合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面积、加载方式及跨高比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受加载方式的影响较小;试验梁的跨高比从8提高??到20,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降低大约35%;综合已经掌握的试验数据,给出了??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吕志涛等[34]对预加载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高温性能进行了试验

截面图,叠合梁,构件,截面


外的发展历程??叠合结构主要是由叠合板和叠合梁构成,初期的叠合结构主要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木梁或型钢梁的结合,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才演变为如今的预制梁、板和现浇混??凝土的组合形式。十九世纪末,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在桥梁结构中应用叠合结构,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叠合构件被大范围推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提出了针对叠合梁构件的“建筑用组合梁设计暂行建议”?t39l同一时期,前苏联、英??国和美国的相关规范中对于叠合结构的设计和计算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图1-5给出了五十年代后期国外常用的一些叠合构件的截面形状。以下的几种截面??形式均已在实际工程中有所应用,实践结果表明后浇混凝土能够与预应力构件协同受??力,整体性较好。然而,该结构形式因为现浇混凝土需求量过大,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已经极少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后浇混凝土?I后浇混凝土?后浇混凝土??|Wj?..二?1?r;?[7^7]??预应力构件?预应力构件?预应力构件??(a)?(b)?(c)??|后浇混凝土?后张钢丝索丨后浇混凝土?? ̄ ̄ ̄rT_^1?!?\?…r?_]??^?^?*?I?^??p?V??-h*?*?*十?十.?-t??预应力构件?预应力构件??(d)?(e)??图1-5叠合梁构件截面形式??-8?-??


本文编号:2929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929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