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5 21:02
  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对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深圳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存在着部分保障性住房选址偏远,公共交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空间失衡、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保障性住房的用地空间选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保障性住房选址过程中如何兼顾住房宜居性、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经济性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的相关研究主要借助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多准则评价模型用于选址适宜性研究,但在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测度以及模型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继续完善和拓展的空间。本次研究选取深圳市为典型案例城市,采用动态发展的思维方式,借助多因子叠加法,构建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文献总结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被保障群体和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宜居性、城市发展潜力和土地机会成本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以深圳市域74个行政街道为基本评价单元,利用多源数据...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技术路线图

保障性,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28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1所示)。图4-1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图来源:作者自绘4.2.2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如何确定各项指标在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等级(即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是本次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保障性住房选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政策强制性,其选址过程主要由市、区主管部门编制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建设的年度、中长期计划,并委托相关设计研究机构开展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土地供应研究。因此,类似于主管保障性住房选址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的学者、有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研究项目经验的的设计研究院所等,这些机构的专家学者依据其研究、实践经验对保障性住房选址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评

模型图,保障性,权重值,评价指标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29价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以专家打分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影响因素按层级构建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研,获取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特征向量,获取各项指标的权重值[62]。计算过程主要借助层次分析软件(yaahp)来实现。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依据上文已构建的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设置为决策目标层,将交通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发展潜力和土地机会成本及其细分的中小类指标,按层级设置为准则层要素和备选方案层要素,构建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在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机会成本下层级无细分指标,故直接以备选方案层的方式连接至决策目标层;而交通通达度、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餐饮、文体设施等因素,由于其下一层级仍有细分指标,将其作为二级准则层要素连接进层次分析模型(如图4-2所示)。模型构建完成后,通过工具栏中“检查模型”命令来确定模型的合法性,确保可以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图4-2保障性住房选址评价指标权重值计算层次结构模型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构居民社会联系 新加坡组屋户外空间发展与邻里更新计划的实践[J]. 王翔,范悦.  时代建筑. 2020(01)
[2]武汉市人才安居房选址对比研究——以新地社区和乐乎社区为例[J]. 王望珍,徐冠博.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3]城市创意人才居住选址偏好研究——基于天津市微观调查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 王丽艳,季奕,王咿瑾.  管理学刊. 2019(05)
[4]基于多源数据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及布局策略研究[J]. 张吉康,杨枫,张筱林.  特区经济. 2019(06)
[5]新加坡组屋制度与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比较分析[J]. 胡建文.  住宅与房地产. 2019(17)
[6]纽约保障性住房新发展[J]. 王志成,阿南德·夏尔马,拉切尔·奥布里.  科学发展. 2018(07)
[7]国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区位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 陈珊.  住区. 2018(01)
[8]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导向启示[J]. 王志成,阿南德·夏尔马,拉切尔·奥布里.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7(12)
[9]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J]. 魏宗财,张园林,张玉玲,翟青.  规划师. 2017(11)
[10]基于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的安置房选址——以上海市松江区新凯家园为例[J]. 钱瑛瑛,李秋怡.  城市问题. 2016(11)

硕士论文
[1]深圳市保障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昌雪.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兼顾居住需求与土地成本的人才住房选址偏好研究[D]. 程思斯.深圳大学 2018
[3]基于轨道交通建设的西安市保障性住区空间布局策略研究[D]. 赵晓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4]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D]. 钟玲玲.华东政法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38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938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