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河南省新县传统聚落景观初探

发布时间:2017-04-11 06:05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新县传统聚落景观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南省新县传统聚落众多,它们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体现了先人在改造自然、处理人地关系时的高超智慧。本文以新县县域的传统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文献研读、实地调研和图示总结等方法归纳传统聚落的历史演变及景观特征,为当地传统聚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同时也为新县乃至河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探究新县传统聚落景观形成的地域背景;再对西河村大湾、毛铺楼上楼下村、丁李湾、田铺大湾、韩山村五个典型聚落进行详细的调研、测绘和分析;之后从外部景观(聚落分布、风水格局、平面形态、立面形态、农田景观)和内部景观(边界与入口、建筑、街巷、水系、绿地)两个方面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总结;最后对传统聚落景观价值进行提炼,并根据现状问题提出思考。本文结论表明:新县的传统聚落景观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样本、凝聚着生态和谐的人居智慧、体现了青秀质朴的艺术特色;为了其景观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从宏观上构建聚落体系,在微观上改善物质环境,同时提高村民保护意识,严禁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关键词】:新县 传统聚落 聚落景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20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实践意义9
  • 1.3. 相关基本概念辨析9-11
  • 1.3.1. 聚落9-10
  • 1.3.2. 传统聚落10
  • 1.3.3. 聚落景观10-11
  • 1.4. 研究范畴11-13
  • 1.4.1. 研究范围界定11-12
  • 1.4.2. 研究内容12-13
  • 1.5. 相关研究进展13-16
  • 1.5.1. 国外研究进展13-14
  • 1.5.2. 国内研究进展14-16
  • 1.5.3.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相关研究16
  • 1.6. 研究方法16-17
  • 1.6.1. 文献研究法16-17
  • 1.6.2. 野外考察法17
  • 1.6.3. 图解分析法17
  • 1.7. 研究框架17-20
  • 2.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的地域背景20-32
  • 2.1. 新县概况20-23
  • 2.1.1. 地理区位20-21
  • 2.1.2. 建制沿革21-22
  • 2.1.3. 行政区划22
  • 2.1.4. 社会经济22-23
  • 2.2. 自然背景23-27
  • 2.2.1. 大别山区23-25
  • 2.2.2. 水系纵横25-26
  • 2.2.3. 南北气候过渡带26-27
  • 2.2.4. 植被丰富27
  • 2.3. 人文背景27-32
  • 2.3.1. 南北交融27-29
  • 2.3.2. 人口迁移29-30
  • 2.3.3. 血缘聚落30-31
  • 2.3.4. 农耕经济31-32
  • 3. 新县典型传统聚落景观调研32-98
  • 3.1. 西河村大湾32-48
  • 3.1.1. 概述32-33
  • 3.1.2. 外部环境形态33-35
  • 3.1.3. 内部环境形态35-48
  • 3.2. 毛铺楼上楼下村48-63
  • 3.2.1. 概述48-49
  • 3.2.2. 外部环境形态49-53
  • 3.2.3. 内部环境形态53-63
  • 3.3. 丁李湾63-77
  • 3.3.1. 概述63-64
  • 3.3.2. 外部环境形态64-68
  • 3.3.3. 内部环境形态68-77
  • 3.4. 田铺大湾村77-88
  • 3.4.1. 概述77
  • 3.4.2. 外部环境形态77-80
  • 3.4.3. 内部环境形态80-88
  • 3.5. 韩山村88-98
  • 3.5.1. 概述88-89
  • 3.5.2. 外部环境形态89-90
  • 3.5.3. 内部环境形态90-98
  • 4.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总体特征分析98-136
  • 4.1. 外部景观特征98-113
  • 4.1.1. 聚落分布特征98-104
  • 4.1.2. 聚落风水格局104-107
  • 4.1.3. 聚落平面形态107-109
  • 4.1.4. 聚落立面形态109
  • 4.1.5. 聚落与农田109-113
  • 4.2. 内部景观特征113-136
  • 4.2.1. 边界与入口113-115
  • 4.2.2. 建筑115-125
  • 4.2.3. 街巷空间125-130
  • 4.2.4. 水系130-133
  • 4.2.5. 绿地133-136
  • 5.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的价值、现状问题与思考136-146
  • 5.1.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价值136-138
  • 5.1.1. 多元文化的融合样本136
  • 5.1.2. 生态和谐的人居智慧136-137
  • 5.1.3. 青秀质朴的艺术特色137-138
  • 5.2.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现状问题138-142
  • 5.2.1. 聚落体系欠缺138-139
  • 5.2.2. 生活环境破败139-140
  • 5.2.3. 开发建设无序140-142
  • 5.3. 新县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发展的思考142-146
  • 5.3.1. 构建聚落体系142
  • 5.3.2. 重视村民参与142-143
  • 5.3.3. 改善环境条件143-144
  • 5.3.4. 禁止不当建设144-146
  • 6. 结论与展望146-148
  • 6.1. 结论146-147
  • 6.2. 不足与展望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0
  • 图表目录150-158
  • 个人简介158-160
  • 导师简介160-162
  • 获得成果目录162-164
  • 致谢164-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源,李晓峰;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新建筑;2003年02期

2 张国梅;中国古代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探析[J];安徽建筑;2003年06期

3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年03期

4 周凡;王建;;传统聚落区旅游开发的反思——生活的不可臆想性[J];中外建筑;2007年10期

5 谢珂珩;;四川羌族传统聚落研究[J];四川建筑;2008年01期

6 李向北;郭庆国;;探寻传统聚落街道“原风景”[J];中华建设;2008年02期

7 严钧;黄颖哲;任晓婷;;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李红;周波;陈一;;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9 吴柳琦;刘永丽;;中国传统聚落选址研究——以卫辉小店河清代民居群为例[J];河南科技;2010年11期

10 陈琦;;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美与时代(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王辉;;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传统聚落的调查与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逵;张钰;杨雪松;;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许飞进;杨大禹;左明星;;思想史视野下建水团山村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婷;;由传统聚落特征出发的白族聚落更新策略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川;;湘南传统聚落生态单元的构建经验探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严钧;梁智尧;赵能;;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上甘棠古村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兰玲;;摩梭传统聚落研究初探[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汤莉;我国湿热地区传统聚落气候设计策略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烨;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聚落空间演进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俞曦;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规划与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雨帆;青岛滨海地区传统聚落及其气候适应性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宇倩;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一帆;村镇传统聚落中的环濠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吴望舒;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申颖炜;福安楼下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孙雪艳;宁德传统聚落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9 郭潇;适应黄土高原山地环境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特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陈福群;湘南地区传统聚落景观模式语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新县传统聚落景观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98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