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5:00

  本文关键词: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人们的建筑节能意识也逐渐地提高,国内建筑节能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的研究也在迅速地发展,并结合参数化设计和现象学等学科,针对建筑的节能设计做出了交叉研究,但是过分强调节能而缺乏一般规律的研究与制约,必然会通过增加建筑设备和采用不成熟的节能设施,来弥补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避免的能源浪费的问题。现阶段对场所精神的研究主要偏向于以感性为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研究,而鲜有从场所本身出发,对场所中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以场所的构成元素为研究对象,确定在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在设计阶段运用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几何形体的不同处理,实现建筑节能和场所精神塑造的可能,运用计算机模拟,结合实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设计中涉及的建筑布局、景观设计、建筑单体中的洞口及形体的做法,对实例在这些方面做出详细分析,找出场所中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意见,为整个场所的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也为创造适合人类认知和认同的空间提供了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理性方面认识到节能和场所精神的结合点,从场所营造的约束元素“边缘”、“中心”、“路径”、“秩序”和尺度重构等方面与节能中的自然通风、视线分析、水景处理、植被种植、自然采光、遮阳系统和太阳能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交叉分析,得出了基础数据和经验做法。以使设计者在设计初期阶段避免对整个场所的破坏和对能源的浪费,避免了设计后期为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修改方案和增加节能设备而增大投资的弊端。本文通过场所的营造和建筑节能两方面的融合分析,旨在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所得出的结论可供节能研究和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建筑节能 场所精神 模拟研究 人工环境 交叉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2-13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6
  • 1.2.1 研究内容13-15
  • 1.2.2 研究方法15-16
  • 1.2.2.1 现状分析法15-16
  • 1.2.2.2 理论研究法16
  • 1.2.2.3 定量分析法16
  • 1.2.2.4 实例研究法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5
  • 1.3.1 国内外对场所精神理论研究现状16-20
  • 1.3.2 国内对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20-25
  • 第2章 场所精神理论和建筑节能的理论推导25-33
  • 2.1 场所精神的理论推导25-29
  • 2.1.1 场所精神的发展和含义25-26
  • 2.1.2 场所的构成及分解26-28
  • 2.1.3 场所精神理解的多样性28-29
  • 2.1.4 新建建筑和原场所的关系29
  • 2.2 建筑节能的理论推导29-33
  • 2.2.1 建筑节能的含义和意义29-30
  • 2.2.1.1 建筑节能的含义29
  • 2.2.1.2 建筑节能的意义29-30
  • 2.2.2 建筑节能的分类30-31
  • 2.2.3 建筑节能主要名词说明31-33
  • 2.2.3.1 建筑的可视度31-32
  • 2.2.3.2 建筑的日照遮挡32
  • 2.2.3.3 建筑的热辐射32
  • 2.2.3.4 建筑的内部采光系数32
  • 2.2.3.5 建筑的自然通风32-33
  • 第3章 场所精神理论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33-78
  • 3.1 场所中的建筑组合形式对建筑节能的影响33-39
  • 3.1.1 场所精神中的“秩序”33-34
  • 3.1.2 “秩序”的主要表现34-37
  • 3.1.2.1 点线面34-35
  • 3.1.2.2 空间的内在联系35-37
  • 3.1.3 “秩序”在建筑节能中的表现形式37-38
  • 3.1.4 “秩序”在自然通风方面的体现38-39
  • 3.2 场所精神中的“边缘”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分析39-64
  • 3.2.1 “边缘”的定义39-40
  • 3.2.2 “边缘”在建筑组合方面与建筑节能的交叉研究40-53
  • 3.2.2.1 建筑组合中“边缘”在可视性方面的应用40-43
  • 3.2.2.2 建筑组合中“边缘”对日照要求方面的影响43-48
  • 3.2.2.3 建筑组合中“边缘”在太阳辐射方面的应用48-53
  • 3.2.3 “边缘”在建筑单体中与建筑节能的交叉研究53-64
  • 3.2.3.1 建筑单体中“边缘”在可视性方面的体现53
  • 3.2.3.2 建筑单体中“边缘”对日照要求方面的影响53-60
  • 3.2.3.3 建筑单体中“边缘”对室内热环境方面的影响60-64
  • 3.3 场所精神中的“路径”“中心”与建筑节能的交叉研究64-73
  • 3.3.1 “路径”“中心”的内容64-65
  • 3.3.2 “路径”“中心”与建筑节能的交叉研究65-73
  • 3.3.2.1 “路径”“中心”在广义建筑中的载体65
  • 3.3.2.2 “路径”、“中心”对可视性方面的影响65-68
  • 3.3.2.3 “路径”在自然通风方面的应用68-71
  • 3.3.2.4 “中心”、“路径”在水资源运用方面的表现71-73
  • 3.4 场所中尺度重构与建筑节能的交叉研究73-77
  • 3.4.1 场所精神理论中尺度重构的内容74
  • 3.4.2 尺度重构的必要性74
  • 3.4.3 尺度重构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方式74-77
  • 3.5 场所营造中的其他感官与建筑节能的交叉分析77-78
  • 第4章 理论运用与实例分析78-90
  • 4.1 洧川社区中心商业街设计运用78-85
  • 4.1.1 对整个区域的建筑调研以找出符合场所精神的建筑形式79-81
  • 4.1.2 图底关系81-82
  • 4.1.3 尺度重构82
  • 4.1.4 建筑节能与场所精神结合推敲82-85
  • 4.2 实例分析85-89
  • 4.2.1 项目概况85-86
  • 4.2.2 “边缘”的设定对校区日照的影响86-87
  • 4.2.3 “秩序”、“路径”对风环境的影响87-88
  • 4.2.4 “中心”“路径”对景观设计的影响88-89
  • 4.2.5 其他方面的节能体现说明89
  • 4.3 本章小结89-90
  • 结论90-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97
  • 作者简介97-98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98-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容;于林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5年49期

2 孙敬;;基于Ecotect模拟分析的校园建筑室内光环境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3 冯果川;;城市中的空间歧视[J];新建筑;2015年04期

4 张翼;;生态理念在地域性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1期

5 邹杰;陈剑秋;韩雨彤;;对当今绿色建筑设计人文理念应用的思考[J];绿色建筑;2013年02期

6 原研哉;周燕珉;王昀;张静;村松伸;泷川光是;植田实;难波和彦;马场正尊;藤本壮介;;求根和展望 未来住宅研讨会1[J];城市环境设计;2012年09期

7 蒋宏志;;影响建筑设计节能技术因素分析[J];中外建筑;2012年09期

8 李白薇;;谋人居,匠营国[J];中国科技奖励;2012年01期

9 牛桂民;;建筑中的秩序美[J];浙江建筑;2011年02期

10 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兵;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玉华;徽州村镇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立超;基于动态采光评价的办公空间侧向采光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梁龙;广州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4 魏婧;基于场所精神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高震;旧建筑更新改造中镶嵌式设计手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6 郭琳琳;旧建筑再利用的场所精神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翠霞;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农村住宅能耗特点和节能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黄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9 罗皓;我国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节能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17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