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新集村公共服务设施适宜性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3 18:56
乡村社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需要,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关系着乡村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一体两面,随着城乡关系发生转型、各个村庄的发展基础及特征不尽相同,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已成为趋势,这对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不能较好应对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难以匹配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需求。新集村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的发展平台,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将与周边乡村合并形成乡村社区。因此,本文选取杨陵区新集村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宜性配置,为新集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提供借鉴。首先,本研究分析了乡村社区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生活圈理论的耦合关系,厘清了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动力机制,为后文展开具体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对新集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该村设施现状的配置的供给及使用状况,并进一步明确了该村设施配置的主要矛盾。再次,结合新集村发展特征明确了新集村公共服务设施的...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研究对象选择与认知1.2.1新集村现状概况新集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以西为扶风县域,以东为杨陵区揉谷镇域,地处两界之交。新集村距揉谷镇、扶风县、杨陵区政府空间距离较近(如图1.1);距高铁、高速路等交通枢纽距离较近,交通较便捷。新集村村内道路路况较好,且设有公共线路,对外交通便利(如图1.2)。该村现户数914户,户籍人口4090人,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约占44%,整体文化程度良好。1.2.2新集村特征总结在城乡关系方面,新集村为城郊型村庄,距离城市距离较近。在空间建设方面,新集村在政府主导下陆续进行了多次乡村建设,如2017年的《杨陵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8年的《杨陵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设计》,该村的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如图1.3)。图1.3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实地拍摄图1.1新集村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新集村交通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研究对象选择与认知1.2.1新集村现状概况新集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以西为扶风县域,以东为杨陵区揉谷镇域,地处两界之交。新集村距揉谷镇、扶风县、杨陵区政府空间距离较近(如图1.1);距高铁、高速路等交通枢纽距离较近,交通较便捷。新集村村内道路路况较好,且设有公共线路,对外交通便利(如图1.2)。该村现户数914户,户籍人口4090人,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约占44%,整体文化程度良好。1.2.2新集村特征总结在城乡关系方面,新集村为城郊型村庄,距离城市距离较近。在空间建设方面,新集村在政府主导下陆续进行了多次乡村建设,如2017年的《杨陵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8年的《杨陵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设计》,该村的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如图1.3)。图1.3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实地拍摄图1.1新集村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新集村交通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逻辑与策略[J]. 刘秀杰,万成伟. 规划师. 2019(12)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J]. 田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城乡关系转型中的乡村分化与多样化前景[J]. 张尚武,孙莹. 小城镇建设. 2019(02)
[4]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J]. 杨山,杨虹霓,季增民,于璐璐. 地理研究. 2019(01)
[5]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错位及其反思——基于重庆市5村的调查[J]. 文军,吴晓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6]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J]. 黄宝荣,刘宝印,洪志生,王鑫,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10)
[7]文明乡风如何形塑——以农村建房中邻里纠纷为中心的思考[J]. 宣朝庆,郝光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8]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反思与建议[J]. 孙垚飞,黄春晓. 规划师. 2018(01)
[9]乡村4.0:互联网视角下乡村变革与转型的规划应对探讨——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 余侃华,陈延艺,武联,刘勇. 城市发展研究. 2017(11)
[10]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 孙道胜,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9)
博士论文
[1]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 林广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硕士论文
[1]生活方式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宅院空间优化研究[D]. 韩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2]基于生活圈理论的休闲旅游类城郊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 刘心怡.长安大学 2017
[3]基于梯度分析的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 程德月.华中科技大学 2016
[4]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D]. 何微丹.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11063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研究对象选择与认知1.2.1新集村现状概况新集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以西为扶风县域,以东为杨陵区揉谷镇域,地处两界之交。新集村距揉谷镇、扶风县、杨陵区政府空间距离较近(如图1.1);距高铁、高速路等交通枢纽距离较近,交通较便捷。新集村村内道路路况较好,且设有公共线路,对外交通便利(如图1.2)。该村现户数914户,户籍人口4090人,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约占44%,整体文化程度良好。1.2.2新集村特征总结在城乡关系方面,新集村为城郊型村庄,距离城市距离较近。在空间建设方面,新集村在政府主导下陆续进行了多次乡村建设,如2017年的《杨陵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8年的《杨陵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设计》,该村的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如图1.3)。图1.3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实地拍摄图1.1新集村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新集村交通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研究对象选择与认知1.2.1新集村现状概况新集村位于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以西为扶风县域,以东为杨陵区揉谷镇域,地处两界之交。新集村距揉谷镇、扶风县、杨陵区政府空间距离较近(如图1.1);距高铁、高速路等交通枢纽距离较近,交通较便捷。新集村村内道路路况较好,且设有公共线路,对外交通便利(如图1.2)。该村现户数914户,户籍人口4090人,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约占44%,整体文化程度良好。1.2.2新集村特征总结在城乡关系方面,新集村为城郊型村庄,距离城市距离较近。在空间建设方面,新集村在政府主导下陆续进行了多次乡村建设,如2017年的《杨陵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8年的《杨陵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设计》,该村的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如图1.3)。图1.3新集村空间建设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实地拍摄图1.1新集村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2新集村交通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通州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逻辑与策略[J]. 刘秀杰,万成伟. 规划师. 2019(12)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J]. 田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城乡关系转型中的乡村分化与多样化前景[J]. 张尚武,孙莹. 小城镇建设. 2019(02)
[4]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J]. 杨山,杨虹霓,季增民,于璐璐. 地理研究. 2019(01)
[5]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错位及其反思——基于重庆市5村的调查[J]. 文军,吴晓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6]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J]. 黄宝荣,刘宝印,洪志生,王鑫,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10)
[7]文明乡风如何形塑——以农村建房中邻里纠纷为中心的思考[J]. 宣朝庆,郝光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8]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反思与建议[J]. 孙垚飞,黄春晓. 规划师. 2018(01)
[9]乡村4.0:互联网视角下乡村变革与转型的规划应对探讨——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J]. 余侃华,陈延艺,武联,刘勇. 城市发展研究. 2017(11)
[10]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 孙道胜,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9)
博士论文
[1]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 林广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硕士论文
[1]生活方式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宅院空间优化研究[D]. 韩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2]基于生活圈理论的休闲旅游类城郊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 刘心怡.长安大学 2017
[3]基于梯度分析的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 程德月.华中科技大学 2016
[4]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D]. 何微丹.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11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1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