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水玻璃模数与矿渣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5 09:13
  本文采用粉煤灰与矿渣为原料,以水玻璃与NaOH作为激发剂,在常温下制备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材料。研究了水玻璃激发剂模数与矿渣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凝结时间、流动性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研究复合体系的早期反应放热,微观形貌、反应产物以及微观孔结构,探讨粉煤灰、矿渣掺量及水玻璃模数对碱激发复合体系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凝结时间比较短,基本在3045min范围内发生初凝。当激发剂模数为0、1.0或1.5时,样品的凝结时间随矿渣掺量的增加而缩短;当激发剂模数为2.0时,样品的凝结时间随矿渣掺量的增加而延长。激发剂模数为0时,碱激发体系的流动性最差;当激发剂模数为1.0-1.5时,碱激发体系的流动性相对较好;当激发剂模数为2.0时,矿渣的掺入能改善体系的流动性能。掺入减水剂能有效改善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流动性能,减小其施工难度。当激发剂模数为0时,碱激发体系的抗压强度性能较差;当激发剂模数为1.0-1.5时,可制得力学性能较好的碱激发材料;当激发剂模数为2.0时,碱激发体系的抗压强度在7d后有较大的发展。...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水玻璃模数与矿渣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影响


碱激发硅铝酸盐凝胶的化学结构

碱激发,硅铝酸盐,聚合反应,概念模型


4 1-2 碱激发硅铝酸盐材料聚合反应概念模ceptual reaction model of alkali-activated alum苗等人[20]通过分析水玻璃激发粉煤出了碱激发粉煤灰/偏高岭土的水化反璃体结构在高能 OH-的攻击作用下溶反应中释放出的 Si、Al 基团在液相较低的 Si、Al 多聚体,如:–Si–O–Na随着液相组成的变化,当溶液中 Ca重聚形成类沸石相的凝胶状过渡产物结晶。人[21]采用改性的水玻璃溶液作为激

碱激发,硅铝酸盐玻璃,溶解机理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碱激发煤矸石的反应过程是铝硅酸盐之间的缩聚与硅及铝硅酸盐之间的交织。另外,碱激发煤矸石凝胶的硬化可解迁移、原位键合及包裹胶结。学者厉超[22]根据硅铝酸盐玻璃体的结构以及其在碱液中渣颗粒在碱激发反应中的溶出模型,如图 1-3 所示。首+等碱性金属离子溶出,并与溶液中的 H+发生置换反应,步提高。由于 Ca2+和 Na+等碱性离子的半径较大,置换,结构稳定性下降。随着 pH 的升高以及 OH-的不断侵 相继发生断裂,当反应发展至某一程度时,玻璃体结构璃体碎块分散于液相环境中。玻璃体聚合度的减小又降强了 OH-对 Al-O 和 Si-O 的断键作用,最终玻璃体结构和 AlO4单体进入液相环境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对碱激发材料的影响[J]. 梁健俊,马玉玮,黄科,李源,焦楚杰.  硅酸盐通报. 2016(08)
[2]水泥检测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分析[J]. 杜良艳.  大众标准化. 2016(05)
[3]碱激发粉煤灰/矿渣复合体系的性能研究[J]. 黄科,马玉玮,郭奕群,李兆恒.  硅酸盐通报. 2015(10)
[4]钙硅比对水化硅酸钙加速碳化的影响[J]. 常钧,房延凤,李勇.  硅酸盐学报. 2014(11)
[5]碱激发矿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J]. 尹耀霄,王远辉,许亮,袁晓辉.  建材世界. 2014(05)
[6]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反应机理及各组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施惠生,夏明,郭晓潞.  硅酸盐学报. 2013(07)
[7]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哲学思考[J]. 宋少民,廉慧珍.  混凝土世界. 2013(05)
[8]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途径及政策分析[J]. 冷菁,张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3(03)
[9]电厂粉煤灰利用技术发展现状[J]. 董晔,武晨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5)
[10]硫酸盐类及氯盐类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J]. 蔺喜强,王栋民,许晨阳,赵计辉,韩方晖.  粉煤灰. 2012(01)

博士论文
[1]矿渣、高/低钙粉煤灰玻璃体及其水化特性研究[D]. 厉超.清华大学 2011
[2]碱激发复合渣体(AAW)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张兰芳.重庆大学 2006
[3]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刘顺妮.武汉理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外加剂对碱激发材料的影响[D]. 李源.广州大学 2016
[2]碱激发矿渣粉煤灰水泥早期水化及收缩特性研究[D]. 胡张莉.湖南大学 2013
[3]改性粉煤灰处理含磷废水研究[D]. 张信.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1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11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