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集美学村公共空间共享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04:51
  在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作为市民共享的公共性资源,其更新面临着挑战与机遇。集美学村作为学村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公共空间的适度共享有利于实现校园、住区、景区的融合发展,盘活学村公共空间存量,激活集美学村空间活力,促进学生、居民、以及游客的良性社会交往与互动。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借鉴扬·盖尔提出的PSPL方法,对集美学村进行物质实体和公共社会生活两个方面的实证调研和分析,对公共空间的配置和布局,以及共享人群的行为活动规律、公共空间共享需求、公共空间共享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集美学村公共空间虽然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即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类型、丰富的公共空间尺度层级、较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但是校园、住区、以及景区内部公共空间满足不了学生、居民、游客日益多元化的公共交往与活动需求,且存在由于功能陈旧、供需不匹配或者错配而导致的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集美学村公共空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因此,笔者从公共空间配置与布局、公共空间的综合品质、社会阶层差异度、以及公共空间的开放度四个维度,阐释集美学村公共空间共享的动因与机制,按照适度共享的理念,分别从物质空间、经...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集美学村公共空间共享策略研究


集美学村历史沿革图

历史地图,年代,集美,历史地图


靡呀??:退奚嵬馇ǔ黾?馈?950-1966年,陈嘉庚先生受邀回国参政,并重新负责集美学校的修复和重建工作。1966—1969年,受到“文革”的影响,除中小学外,其他学校都陆续停办或解散。1970—1978年,航海、财经、轻工、水产等校陆续复办,并新办了体育学校。1979年以后集美学村逐渐发展起来,小学、中学、大学校园得以扩展,并建设了大量的校园嘉庚建筑。直到现如今,集美学村演化为以教育为主,居注旅游共同发展的复合式街区,是涵盖了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的典型学村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近现代校园规划的典范。图1.2集美学村历史地图(20年代、30年代、60年代)(来源:厦门市规划院)1.3.1.2集美学村空间形态历史演进集美学村的空间发展逐渐被纳入厦门市的整体空间发展过程中来,其空间形态在建设、战争、再建设的时代变迁中,经历了从单一孤立的卫星城发展,到多核环岛发展的空间结构(图1.3),与其它核心区以及厦门岛空间实现了协同联动的发展。从集美学村的空间发展阶段看,改革振兴阶段是学村内部各类空间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6](图1.4),在改革振兴阶段之前,集美学村内主要包括校舍和住区两类空间类型,在物质空间布局上各功能片区呈现简单的聚合状态,校园和住区空间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隔离,彼此之间的交互边界短,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相互联系和交流较少。随着1978年集美区政府的成立,集美学村空间趋向于功能的多元复合化,校园、住区、以及景区的公共开敞空间逐渐相互穿插和融合发展,各类用地空间的交互边界长度增加,相互之间的

形态图,集美,厦门,区位


绪论5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联系逐渐增多。图1.3集美学村在不同时期厦门城市形态中的区位(来源:厦门市规划院)图1.4集美学村不同功能空间发展演进示意图(来源:自绘)1.3.1.3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集美学村是承载厦门嘉庚文化和“人文集美”精神的重要片区,拥有独特的“山—水—城”空间格局。集美学村作为一个以教育为主导功能的生活型街区,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与现存大量的“博物馆式”的或是以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集美学村体现出其作为历史街区的独特价值,即“人居型遗产社区”价值和“学村”价值。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地,孕育了嘉庚文化和闽南传统地方文化等,拥有大量精美的文化遗产建筑,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1处,历史风貌建筑共有54处,风貌协调建筑共约233处(图1.5)。其次,作为典型的学村,其发挥着科研教育的街区职能,见证了近现代校园规划由传统封闭向自由开放格局的转变,为各个年龄阶段、不同职业领域、各种知识水平的人群提供历史文化展示和科研教育服务;最后,集美学村是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放社区”导引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以北京天通苑为例[J]. 公伟.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1)
[2]基于人的行为心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边界设计探析[J]. 杨植元.  城市建筑. 2019(24)
[3]基于SD法的教育建筑周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J]. 段卓成,张奕.  城市建筑. 2019(10)
[4]基于共享理念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天津市华苑小区安华里和居华里为例[J]. 孙宇,吴军.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01)
[5]共享空间——“城市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J]. 刘宛.  城市设计. 2019(01)
[6]社区共治视角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 卓健,孙源铎.  规划师. 2019(03)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研究——以安康上河街龙舟文化园项目为例[J]. 张蕊,杜乐.  华中建筑. 2018(11)
[8]共享发展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探讨[J]. 张馨.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8(03)
[9]公众参与 协同共享 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J]. 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4)
[10]作为共享城市景观的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策略——以苏州河为例[J]. 朱怡晨,李振宇.  风景园林. 2018(09)

硕士论文
[1]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更新策略研究[D]. 曹政.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共享理念下济南市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优化策略[D]. 胡佳奕.山东建筑大学 2019
[3]旧城更新下共享空间营造研究[D]. 杨子乔.华东理工大学 2019
[4]基于PSPL的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品质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辛萍.北京工业大学 2017
[5]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哈尔滨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洪洋.东北林业大学 2016
[6]历史街区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何善思.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集美学村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大学城建设的启示[D]. 高艳英.华侨大学 2014
[8]集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研究[D]. 邱晓晖.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5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15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