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23: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存在的环境不断受到冲击,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亡,文化特征也随之消失。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是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中国传统村落基数大,保护名录不具备普遍性,难免沧海遗珠。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未被列入名录的村落,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合作市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域,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浓郁的藏族宗教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不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对其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该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发现合作市北部与南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并根据影响村落形态的因素,归纳出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地理分布特征,进而将合作市传统村落划分为北部大夏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南部洮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对每个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分布概况、空间形态、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两个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表现与个性表现,最终提出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的建议,为合作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论...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范围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歌地图上村落平面图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次是以问卷形式为主导的访谈,对于访谈对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会汉语的村民、村干部、当地学者之间,如下图1.2所示。图1.2对村干部及村民的访谈(图片来源:笔者自摄)(4)分类分析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多次通过分类分析法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特征项。如对村落选址的分类、村落形态的分类、村落结构的分类、村落民居类型的分类。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某一因素,对其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清对象的差异性,挖掘影响分类的内在因素。(5)区域比较法区域比较研究是以特定的区域比较范围,对于不同区域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进行对比分析[46]。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分区域研究,对两个区域内不同空间形态特色加以分类和比较,对村落空间各要素细化解读,寻找区域间的个性与共性,进而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市域内主要的构架是有北部西倾山系北支山脉和南部西倾山脉形成的。市境以北,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合作市境内主要的林区。市境中部,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区域地势平坦。市境南侧平均海拔3000左右,山川相间,山势平缓。市内农林牧用地,随地势条件的差异而明显的分布在不同地域。合作市传统村落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选址靠近山体、水体。文章根据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地理位置特征,将合作市村落的选址分为了山脚缓坡地带、山顶坡地型、山间谷地型、河谷阶地型、台地型五种类型,如图2.1所示,后文将进行实证研究。图2.1合作市传统村落选址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2.2传统村落形态的控制要素一个村落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村落形态从物质层面来讲,是由村落边界所围合平面形态。中心簇成了村落的整体形态,形态与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图形的同构现象。所以,村落形态基本控制要素可以概括为边界、中心、结构。(1)传统村落边界凯文林奇对边界作这样的描述:“边界是两个部分的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49]。学者袁媛等认为传统村落边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如传统村落自然空间完全开放渗透型、半自然空间的半开敞互为补给型、全人工界面的内向封闭型[50]。合作市传统村落边界可以分为内在边界、外在边界。内在边界与外在边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边界和人为边界。内在边界多为建筑物构成的物质外轮廓,也可以说是山体、水体、农田、道路与建筑物交界的地方。村落的内边界并不固定,随着村落的发展,边界也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以舟曲县南峪村为例[J]. 张娜,黄跃昊. 建筑与文化. 2018(11)
[2]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J].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曾灿,陈驰. 地理研究. 2017(10)
[3]论甘南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以迭部县为例[J]. 黄跃昊,熊炜.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1)
[4]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保护——以山东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为例[J]. 于中兴.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4)
[5]传统村落边界空间保护初探[J]. 袁媛,肖大威,黄家平,冀晶娟. 南方建筑. 2014(06)
[6]民族地区旅游城镇意象空间结构整合优化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为例[J]. 李巍. 冰川冻土. 2013(01)
[7]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J]. 王浩锋,叶珉. 华中建筑. 2008(04)
[8]从甘南地区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浅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 安玉源.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4(03)
[9]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 范少言.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10]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 李雅丽,陈宗兴. 干旱区地理. 1994(01)
博士论文
[1]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 成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 许家伟.河南大学 2013
[4]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 浦欣成.浙江大学 2012
[5]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 朱炜.浙江大学 2009
[6]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 李贺楠.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合作市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 尚大悦.兰州交通大学 2019
[2]豫北焦作市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探研[D]. 张孟辉.中原工学院 2019
[3]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安多藏区藏族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究[D]. 窦海萍.兰州理工大学 2017
[4]乡村聚落及村庄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李小荣.西北大学 2016
[5]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赵兰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甘南藏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智慧及启示[D]. 崔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7]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郭么日村落空间结构研究[D]. 左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优化研究[D]. 李康兴.西北师范大学 2013
[9]甘南藏族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特征研究[D]. 杨林平.长安大学 2013
[10]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D]. 史利莎.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5235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范围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歌地图上村落平面图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次是以问卷形式为主导的访谈,对于访谈对象的选取,主要集中在会汉语的村民、村干部、当地学者之间,如下图1.2所示。图1.2对村干部及村民的访谈(图片来源:笔者自摄)(4)分类分析法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多次通过分类分析法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特征项。如对村落选址的分类、村落形态的分类、村落结构的分类、村落民居类型的分类。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某一因素,对其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清对象的差异性,挖掘影响分类的内在因素。(5)区域比较法区域比较研究是以特定的区域比较范围,对于不同区域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进行对比分析[46]。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分区域研究,对两个区域内不同空间形态特色加以分类和比较,对村落空间各要素细化解读,寻找区域间的个性与共性,进而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市域内主要的构架是有北部西倾山系北支山脉和南部西倾山脉形成的。市境以北,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是合作市境内主要的林区。市境中部,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区域地势平坦。市境南侧平均海拔3000左右,山川相间,山势平缓。市内农林牧用地,随地势条件的差异而明显的分布在不同地域。合作市传统村落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选址靠近山体、水体。文章根据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地理位置特征,将合作市村落的选址分为了山脚缓坡地带、山顶坡地型、山间谷地型、河谷阶地型、台地型五种类型,如图2.1所示,后文将进行实证研究。图2.1合作市传统村落选址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2.2传统村落形态的控制要素一个村落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村落形态从物质层面来讲,是由村落边界所围合平面形态。中心簇成了村落的整体形态,形态与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图形的同构现象。所以,村落形态基本控制要素可以概括为边界、中心、结构。(1)传统村落边界凯文林奇对边界作这样的描述:“边界是两个部分的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49]。学者袁媛等认为传统村落边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如传统村落自然空间完全开放渗透型、半自然空间的半开敞互为补给型、全人工界面的内向封闭型[50]。合作市传统村落边界可以分为内在边界、外在边界。内在边界与外在边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边界和人为边界。内在边界多为建筑物构成的物质外轮廓,也可以说是山体、水体、农田、道路与建筑物交界的地方。村落的内边界并不固定,随着村落的发展,边界也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南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以舟曲县南峪村为例[J]. 张娜,黄跃昊. 建筑与文化. 2018(11)
[2]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J].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曾灿,陈驰. 地理研究. 2017(10)
[3]论甘南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以迭部县为例[J]. 黄跃昊,熊炜.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1)
[4]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保护——以山东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为例[J]. 于中兴.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4)
[5]传统村落边界空间保护初探[J]. 袁媛,肖大威,黄家平,冀晶娟. 南方建筑. 2014(06)
[6]民族地区旅游城镇意象空间结构整合优化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为例[J]. 李巍. 冰川冻土. 2013(01)
[7]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J]. 王浩锋,叶珉. 华中建筑. 2008(04)
[8]从甘南地区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浅析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 安玉源.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4(03)
[9]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 范少言.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10]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 李雅丽,陈宗兴. 干旱区地理. 1994(01)
博士论文
[1]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 成亮.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 许家伟.河南大学 2013
[4]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 浦欣成.浙江大学 2012
[5]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 朱炜.浙江大学 2009
[6]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 李贺楠.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合作市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 尚大悦.兰州交通大学 2019
[2]豫北焦作市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探研[D]. 张孟辉.中原工学院 2019
[3]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安多藏区藏族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究[D]. 窦海萍.兰州理工大学 2017
[4]乡村聚落及村庄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李小荣.西北大学 2016
[5]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赵兰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甘南藏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智慧及启示[D]. 崔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7]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郭么日村落空间结构研究[D]. 左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8]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优化研究[D]. 李康兴.西北师范大学 2013
[9]甘南藏族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特征研究[D]. 杨林平.长安大学 2013
[10]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D]. 史利莎.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5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5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