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社区营造的北京老城居住性历史街区绿色微更新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5 19:0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的城市发展逐渐从大规模的扩张型增量转向存量用地的盘活,小规模、渐进式、差异化、精细化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北京老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街巷肌理、风貌景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社会集体记忆的所在。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其营造质量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行为活动与街区活力。以往对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更关注于满足基本功能性需求,其历史文脉与人文性特质逐渐消失,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形成割裂。《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和保护提升,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使北京拥有舒适整洁的街道、清新怡人的绿色开放空间和美观清澈的河流,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令人愉悦的美丽城市。本文试图对北京老城居住性历史街区具有公共性质的小微绿色空间进行探索性研究,尝试以绿色微更新的方式有效推动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区环境提升,营造出适应城市发展且与老城历史文脉和空间肌理相契合,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本文以相关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为基础,首先对北京老城居住性历史街区绿色空间的发展演变与现状概况进行了分...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社区营造的北京老城居住性历史街区绿色微更新策略研究


老城范围内33片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图,规划图,核心区,空间结构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第1章绪论5综上所述,居住性历史街区是指总体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具备文化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同时,突出表现为传统居住模式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多的原住居民及传统生活方式等特征。1.2.3社区营造(1)社区社区被最早定义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6]。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先将“社区”引入社会学研究,提出:社区是以共同的亲缘或血缘关系为主导性的联系和联合体[8]。在后续不同交叉学科和学者的研究中,将社区定义为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活、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意识的社会群体[9]。(2)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可将其拆分为“社区”和“营造”两方面:“社区”包含物客观的居住环境和附着于其中的日常行为、历史、人文等多重含义;“营造”强调行为的自发性与共同参与性[10][11]。日本佐藤滋教授将社区营造定义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在地域社会现有的资源上进行合作多样化所发生的一连串持续的活动,以逐渐改善周边居住环境,进而提升社区活力。”[12]。台湾学者将社区营造定义为社区的经营与创造,调动社区各项资源的同时培育社区共同体,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与社区活图1-2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图片来源: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

总图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第1章绪论9绿地蚕食,但区域中仍以胡同、四合院等传统居住空间为主导,即本文所研究的居住性历史街区范围。这些区域中居住环境复杂:人口密度大、居住群体复杂、建筑物老旧、道路系统混乱、基础设施落后、绿色空间碎片化,作为北京老城绿色微更新的研究对象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其次,在人居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造就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绿色空间多元组织模式并存的特殊性。在上位统一规划的城市绿地基础上,街区中还存在着来自于居民自主或参与营造的绿色空间,其植物品种的选用、搭建形式的异化、生活功能的叠加,已跳脱于传统绿色空间的营造方式。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类绿色空间在居住性历史街区中数量较大,形式丰富且普遍存在,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1.4.2研究范围(1)城市空间范围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等条例为指导①,本文将研究范围划定在北京市二环道路以内,与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所划定的北京老城范围相一致。(2)代表片区范围在对北京老城发展背景及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后,结合《基于城市修补的北京老城小微绿地现状改造提升研究》(耿超,2018)中的现居住街区范围与《北京历①《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17年9月29日发布).图1-4调研片区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3老城范围内居住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J]. 侯晓蕾,疏伟慧,林雪莹,刘欣,苏春婷.  建筑技艺. 2019(11)
[2]浅析“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北京前门东区为例[J]. 张振,刘婉茹.  世界建筑. 2019(10)
[3]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新邻里关系[J]. Baitasi Remade;.  世界建筑. 2019(07)
[4]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连接与共生[J]. Baitasi Remade;.  世界建筑. 2019(07)
[5]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暖城行动[J]. Baitasi Remade;.  世界建筑. 2019(07)
[6]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J]. 蒋鑫,徐昕昕,王向荣,林箐.  风景园林. 2019(06)
[7]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系列改造项目[J].   城市环境设计. 2018(06)
[8]浅析北京二环内街巷植物景观和地域文化的联系[J]. 郭璇,王楚琦,李冠衡.  建筑与文化. 2018(08)
[9]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北京旧城居住街区更新模式研究[J]. 钱晨,张凯莉.  北京规划建设. 2018(04)
[10]城市微更新的理论探索与思辨——“大栅栏微更新”的教学探索(二)[J]. 王辉,程晓青,尹思谨.  世界建筑. 2018(06)

博士论文
[1]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D]. 冯艺佳.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设计策略研究[D]. 陈晓虹.华南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基于城市修补的北京老城小微绿地现状改造提升研究[D]. 耿超.北方工业大学 2019
[2]自主营造模式下的北京白塔寺传统居住地区更新研究[D]. 党田.中央美术学院 2019
[3]广州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 张原浩.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社区营造的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 刘杰希.重庆大学 2016
[5]北京传统胡同环境保护研究[D]. 申东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 赵幸.清华大学 2010
[7]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D]. 刘蔓靓.清华大学 2006
[8]居住性历史街区及其典型院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 冯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6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