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哈尔滨阿城印象天地居住区微气候改善景观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5 21:14
  据目前数据的不完整收集,全球有着接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常年在寒冷的区域生活作息,而仅仅是我国,全国的整体面积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寒冷区域的面积,寒冷地区的人口接近3亿。寒冷地区独有的气候特点长期以来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寒冷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使得寒冷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成了不同于普通城市的景观格局和气候特征。研究如何将寒冷地区景观模式与微气候要素相结合的建造合理的城市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区域景观建设更加合理,还能够让城市空间具备良好的季节适应能力,同时让景观新能源技术在寒地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城市中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区域就是城市的居住区,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基础。这是在城市空间中占有最高、分布范围最广泛,结构灵活同时存在形式丰富的区域空间,而它的空间结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生存区域的品质以及活力,这是由于微气候的因素的好坏与否影响的居住舒适性,能够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生存在这片区域从行为举止到生理及内心的活力。随着景观技术的不断优化,景观设计师可以有效地优化和控制各方面对寒冷地区特殊气候的影响。研究如何构建城市住区的宜人景观格局,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空间...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哈尔滨阿城印象天地居住区微气候改善景观模式研究


我国寒地地区分布图

影响图,影响图,设施,来源


第二章景观模式理论与微气候构成要素-13-优质的采光条件,就要求合理的分配设计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印象天地小区项目设计之初,对哈尔滨市部分高层住宅小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居住区的室外环境没有足够的日照。休闲椅子,等被放置在建筑物的影子很长一段时间,这极大的降低了人们对这些空间和设施的利用频率。分析实地调查采访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冬季的时候,不少老人愿意在中下午时间在户外进行锻炼活动,原因就是在这一时间段的日照相对充分,人们身体活动也就更温暖,因此这说明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人们对温暖阳光的渴望是极大的。再者,太阳辐射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情况和分布状态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生长特点,阴性职务喜欢在背山坡上生长,原因就是此处太阳辐射小,反之,阳生植物通常生长在太阳辐射较多的山坡上。这就说明,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的了解自然植物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建筑环境,合理的分配植物的布局,让植物在每个地方都能够发挥其充分的作用,进行微气候调节,做好生态布局。微气候主要就是依靠植物的调节作用,比如:空气的循环、风流动的速度及方向等,都是受到植物分布和地形的影响。植物可以通过其分布的密度影响风流动的速度,也可以作用到太阳的辐射,吸收太阳辐射。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变风速和风向。特别是大树的研究表明,单排植树可以显著降低风速(见图2-3),可以将风速降低到初始风速的75%。多行种植的植物还能够形成地表的种植,能够更加突出的影响风流动速度,最佳时可让其降低到最初风速的30%。图2-2日照环境对康体设施的影响图片来源(搜狐网)

示意图,风速,来源,图片


第二章景观模式理论与微气候构成要素-14-图2-3风速动向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三)室外风环境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构筑物及植物组团的不一样的布局结构就会对外部风的影响起到不小的作用。如果要提高居民户外公共环境的微气候,以此提升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就应该多方面考虑建筑的分布的结构,考虑其合理性,在哈尔滨冬季寒冷的气候下,尤其应该研究怎样阻挡外币冬季的寒风,同时又保证夏季风具有良好流通性。在经过实地的调研之后,我们对比发现,不少建筑的布局结构并没有考虑到风向,只是设计成了单一的行列式布局结构,这样的布局导致了虽然内部房屋朝向不错,但是在风向上却并没有考虑周到,不能给有效的阻挡冬季寒风的侵入,也无法引导夏风输入。再加上高层建筑的布局,错位排列简单,就让冬季寒风侵入提供便利,这样的结构布局,给居民在小区户外的活动造成了许多的不便,比如,对小区住户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得知,哈尔滨市的部分小区,一些公共场所冬季风速特别大,让小区居民不愿意在此处活动锻炼,并且快速躲开,这就是因为几个重要的公共节点场所的布置正好在冬季主导风向上,在风速较大的几栋住宅之间,说明居民住宅区域的环境设计中,缺乏建筑本身对于室外风力的作用及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技术的大学景观优化实施[J]. 李威兰.  江西建材. 2019(10)
[2]绿色建筑与小区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分析[J]. 乔劲松,徐浩然,吕妍,陆梦.  中国新通信. 2019(17)
[3]寒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 石平,李科.  艺术工作. 2019(04)
[4]浅谈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雨水花园设计[J]. 林镁.  智能城市. 2019(13)
[5]基于温室灌溉的雨水花园设计[J]. 林文煌,杨学军.  南方农机. 2019(12)
[6]新能源景观建筑发展概述[J]. 李洁,李晓旭,刘子钰,张燕.  建筑节能. 2019(02)
[7]基于行为模式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 谢雨桐,周旭丹,张琪,薛超越.  现代园艺. 2018(21)
[8]微气候视域下寒地高层住区景观设计品质提升策略——以哈尔滨研究为例[J]. 孟杰,袁青.  城市建筑. 2018(29)
[9]浅谈台地景观高差的处理[J]. 侯凤武,张琪,于博.  建材与装饰. 2018(32)
[10]地热能融雪技术研究[J]. 赵嵩颖,付言,王晨.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8(01)

博士论文
[1]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 徐小东.东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寒冷地区校园台地景观设计研究[D]. 张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9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居住区雨水花园景观设计研究[D]. 段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3]城市下沉式开放空间与周边环境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 肖鸿飞.中国矿业大学 2019
[4]生态视角下寒地村落景观的规划布局研究[D]. 屈春玥.吉林建筑大学 2018
[5]基于我国寒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研究[D]. 吴思洋.鲁迅美术学院 2018
[6]环境行为理论下的商业建筑下沉式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谢雨杉.北京交通大学 2018
[7]热流体融雪系统管道结构设计及综合应力分析[D]. 张昭.西安石油大学 2017
[8]城市住区景观微气候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 刘岳坤.合肥工业大学 2017
[9]哈尔滨住区广场空间尺度与微气候环境改善的相关性研究[D]. 王磊.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10]寒地城市休闲广场空间设计模式语言研究[D]. 刘璐.东北林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02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02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