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旅游活动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耦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5 15:36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已步入兴盛时期。由于地形条件特殊,重庆山地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多以村落为单位,零散的分布于山地之中,彼此独立,因此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山地乡村景观。随着国家有关乡村旅游政策的不断引导,重庆山地乡村依势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各类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层出不穷,各具特色。然而,由于重庆山地乡村生态的脆弱性,乡村旅游活动对山地乡村景观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当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山地乡村景观耦合时,会促进山地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实现游客满意度与经济增长的双丰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当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山地乡村景观发生冲突时,会对山地乡村景观造成生态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山地乡村生态环境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如何协调旅游活动与山地乡村景观之间的耦合关系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耦合理论为基础,针对旅游活动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重庆山地乡村景观活动耦合模型的构建,试图探寻一条乡村旅游活动与山地景观耦合协调的发展之路,提出山地乡村景观活动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并应用于重庆市永宁寺村。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总结了旅游活动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耦合研究的相关...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游活动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耦合研究


论文研究的框架

景观图,旅游活动,协调关系,景观


西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2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判断两系统之间耦合关系,从而指导重庆地区山地乡村景观与旅游活动两者关系更加协调发展。②协调“协调”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并且能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趋势。③耦合协调“耦合协调”主要是指在当前科学发展指导下,各系统间或各要素间达到有序,由原始的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是两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并能克服各项矛盾冲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重庆山地乡村景观与旅游活动的耦合,即是在系统理论的角度中,将乡村旅游景观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建立重庆山地乡村景观与旅游活动耦合系统,分析景观—活动两者间存在作用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反映重庆山地乡村景观—活动的耦合情况,形成对重庆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图2.1旅游活动与景观类型的耦合协调关系Figure2.1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tourismactivitiesandlandscapetypes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4旅游活动与重庆山地乡村景观耦合研究的理论基础2.4.1协同理论协同理论的实质是反应多个部分或个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产生的共同作用。协同理论在研究系统问题时,主要分析系统间的共同特征和系统耦合发展中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趋势。

分析图,重庆,分析图,高程


第3章重庆代表性乡村旅游与山地乡村景观调研27第3章重庆代表性乡村旅游与山地乡村景观调研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约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重庆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65]。图3-1重庆高程分析图Figure3-1Chongqingelevationanalysischart图片来源:作者改绘3.1重庆山地乡镇现状分析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市813个乡镇和9546个村级行政单位的交通、农业、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交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城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行为意向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J]. 马红.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12)
[2]“行千里·致广大” 重庆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J].   当代党员. 2018(11)
[3]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任芮瑶.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9)
[4]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 周成,冯学钢,唐睿.  经济地理. 2016(03)
[5]论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J]. 张静.  华章. 2012 (18)
[6]基于旅游者价值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提升策略研究[J]. 高亚芳,蒋薇.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5)
[7]浅析重庆市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现状[J]. 张瑾.  中国商贸. 2011(27)
[8]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郭焕成,韩非.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2)
[9]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 张春香,帕尔哈提·艾孜木.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0(06)
[10]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 巩劼,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 张传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 张晋石.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休闲旅游主导下的龙海县松岭村景观规划研究[D]. 蒋紫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2]“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 邓亚平.中原工学院 2019
[3]浙江山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 朱攀.浙江农林大学 2019
[4]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贵州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 李学.贵州财经大学 2018
[5]基于景观感知体验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的乡村旅游景观提升研究[D]. 郁忠雨.合肥工业大学 2018
[6]重庆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研究[D]. 孙秀娟.重庆师范大学 2017
[7]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山地型乡村风貌整治策略研究[D]. 刘娟.北京建筑大学 2017
[8]成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胡晓燕.四川农业大学 2016
[9]“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辛儒鸿.西南大学 2016
[10]基于游客行为理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王荣.扬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44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44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