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从1978年的18%到2014年的55%,然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丢失了自我,给我们的城市规划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心根治“城市病”。张高丽在主持召开2014年全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留住城市特色记忆”。在2015年12月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顶层设计。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1”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鲜明的提出加强城市空间的地域性,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来深入解读。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讲究地域性,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的地域性这一研究话题便彰显出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将与地域性居住区规划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为已建成居住区提供一个有理可依的衡量标准,也为未来新的居住区设计和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意见和参考。本文通过六个章节内容对其进行论述,分别为:第一章绪论。就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介绍论文的评价对象及内容;以及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论述及总结。第二章国内外地域性居住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主要包括,地域性建筑的思想起源,发展概述、代表人物、代表理论,以及深化到地域性居住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炼出本文的地域性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因素,为后续文章内容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研究的基础。首先是将评价概念进一步深化,其次归纳总结出地域性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居住区环境的地域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评价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方法。第四章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内容的构建,这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评价的居住区环境要素进行分解、对山西省现行规范标准、各区域技术规定的参考、传统民居相关文献的借鉴,构建出本文针对山西省的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出权重数据,最后得出最终评价结果等级。第五章通过实际项目太原市十二院城来阐述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对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山西省若要建成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关注地域性问题将涉及到这一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建筑节能、地方居住文化的延续,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住宅建设的经济性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地域性在住区中如何体现、如何以居住区规划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性,已经非常迫切。作者意图以粗陋之识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人对居住区规划地域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山西省 地域性 居住区规划 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选题的背景13-16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7
- 1.3 相关概念解析17-18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18-21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18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18-21
- 第二章 地域性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综述21-29
- 2.1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理论与实践研究21-28
- 2.1.1 地域性建筑思想起源21
- 2.1.2 国外地域性建筑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21-25
- 2.1.3 国内地域性建筑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25-28
- 2.2 地域性居住区理论与实践研究28-29
- 第三章 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影响因素分析29-45
- 3.1 评价概念的深化29-32
- 3.1.1 评价概念的进一步深化29-32
- 3.1.2 评价的目的32
- 3.1.3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32
- 3.2 地域性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因素32-37
- 3.2.1 自然环境33-35
- 3.2.2 人文环境35-36
- 3.2.3 建筑技术36-37
- 3.2.4 传统民居的延续和发展37
- 3.3 山西省居住环境的地域特征37-43
- 3.3.1 山西省自然环境38-40
- 3.3.2 山西省人文环境40-43
- 3.4 评价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方法43-45
- 第四章 评价内容组织与指标体系构建45-81
- 4.1 评价内容组织45-51
- 4.1.1 居住区环境的系统构成45-46
- 4.1.2 评价要素分析46-50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50-51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与构建原则51-52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51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51-52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52
- 4.4 指标体系的建立52-54
-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54-68
- 4.5.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54
- 4.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原理54
- 4.5.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54-58
- 4.5.4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58-68
- 4.6 评价的标准68-81
- 第五章 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81-105
- 5.1 实证居住区概况81-83
- 5.1.1 案例居住区城市——太原市概况81-82
- 5.1.2 案例小区太原市十二院城概况82-83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83-87
- 5.2.1 模糊综合评价83-84
- 5.2.2 实证居住区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84
- 5.2.3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84-86
- 5.2.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86-87
- 5.3 基于研究者参与的实证研究87-103
- 5.3.1 基于研究者参与经验的评价方法87-88
- 5.3.2 研究者前期探索性研究88-97
- 5.3.3 实证居住区居民自由访谈结果统计97-103
- 5.3.4 基于研究者参与的结果分析103
- 5.4 十二院城总体评价结果103-105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05-107
- 6.1 研究结论105
- 6.1.1 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105
- 6.1.2 评价内容组织与指标体系的构建105
- 6.2 评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05-107
- 6.2.1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105-106
- 6.2.2 更多的评价方法的尝试106
- 6.2.3 实证研究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1
- 附录 1: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111-113
- 附录 2:实证居住区地域性评价调查问卷113-114
- 附录 3:居民对实证居住区满意度调查问卷114-115
- 致谢115-11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和平;浅谈居住区质量综合评价[J];市政技术;2000年01期
2 叶迎君;面向新世纪的居住区规划趋势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3 高国忠;再论居住区规划的几个问题[J];当代建设;2001年02期
4 林少洲;面向市场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01年01期
5 柯宏伟;全民健身与居住区规划[J];城乡建设;2002年02期
6 鲁新成 ,王新乐 ,汪益民 ,李蓉莉;高尚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战略研究及实践[J];改革与理论;2003年12期
7 滕树军;王敬勋;刘慧;;谈居住区规划中的节约用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9期
8 黄越,刘德健;“市场与经济”主导“形式与空间”——有感居住区规划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J];建筑学报;2005年10期
9 刘瑞杰;邓可祥;白冰峰;;居住区规划与节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12期
10 臧丽娟;;小汽车与居住区规划[J];辽宁建材;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由“同煤两区改造新建居住区规划”引发的再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德涵;王庆;吴晟;谢远骥;孙克放;涂英时;陶滔;;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赵瑞峰;冯敏;刘书强;;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上惃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正楠;邹涛;;生态居住区规划中的环境控制因素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镝;;院落构图、三维空间及动态景深——居住区规划中的情境三要素[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7 裴凡伟;陈宇;;居住区规划规范及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的创新思考——对《大寺新家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苗志坚;胡惠琴;;居住区生活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碧颖;;北京方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10 任清凤;吴大群;;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志成;华明双港新家园居住区开工建设[N];天津日报;2007年
2 王文生 陈树庆;山东寿光出台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意见[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陈经光;建设人性化居住区[N];江淮时报;2005年
4 陈海保;京城自然生态下的“私密花园”[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邓卫;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禾子;住宅典范 天津华苑居住区碧华里小区[N];中国贸易报;2000年
7 同煤集团公司晋华宫矿建安公司 麻忠;居住区规划概述[N];山西科技报;2012年
8 汲传排;商品房售前须公示配套设施[N];北京日报;2004年
9 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建设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袁林、赵占木;路北办借力三年大变样打造新路北[N];衡水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丞;基于规划要素的居住区热环境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张智;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东瑶;降低邻避设施对居住区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澄溪;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e,
本文编号:33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