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分析的街道步行友好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5 20:55
街道是社会活动发生的依托和载体,集生活、交通空间于一体,是体现城市活力、经济发展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要素。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演进,现代道路系统中,机动车交通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小汽车挤占了街道中属于行人的步行通行和活动空间,严重割裂了街道两侧功能活动之间的便捷联系。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步行友好的街道网络体系,实现城市功能空间与居民活动场所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人生活品质提升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应重视的一个主要问题。基于以上思考,论文在研究城市传统交通供需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以济南老城区为研究案例,从分析行人步行出行需求与街道环境要素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建立量化分析思路评价街道步行友好性。第一章是关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的介绍,在界定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侧重点,即基于供需分析对城市街道的步行友好性进行量化评价,进一步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相关基础研究,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行人出行需求与街道供给要素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基于使用者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需求,对街道场所环境要素进行筛选,构建供需...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纽约百老汇街口改造前后对比(来源:网络)
Woonerf计划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道路断面设计,为居民创造“稳静化”的出行环境[14]。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应对道路中由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导致的事故频发问题,规定在道路设计中必须增加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这一实践表明步行开始受到重视;2003年,DavidGoldberg针对“车本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完整街道(completestreet)(图1.3)的概念,主张保障所有交通方式在街道中通行的权力,强调提升街道两侧土地的价值,保证街道中交通、生活、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完整性[15]。国内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将完整街道的理念纳入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如叶朕等人通过对完整街道设计原则及方法的研究,提出立足于本国视角的借鉴价值,指出街道应朝着安全、绿色、活力的方向发展[16]。图1.2Woonerf计划图1.3完整街道示意(来源:网络)交通稳静化和完整街道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建立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构建一种以行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针对城市步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学者陈功提出了POD(Pedestrian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17],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由于尺度过大造成的步行不便等一系列问题,采用以行人为导向优先开发城市步行系统的方式加以解决。该模式还指出,城市作为一个面向人服务的居住和生活组织系统,应当将人放在发展的第一优先级,与传统的TOD理论相比,POD模式主张优先开发建设城市的步行道系统,将公共交通系统和以小汽车为主导的私人交通系统作为补充和延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合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1.3.2步行友好性(1)概念及发展目标步行友好性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狭义上可以将之理解为城市中空间对居民步行的便利性,由此可见,步行友好性是对人们步行能力满足程度的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街道城市主义:武汉市街道活力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黄生辉,王存颂.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1)
[2]街区制发展历程中的街区形态演变与街区适宜尺度探讨[J]. 方彬,葛幼松.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1)
[3]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S2)
[4]上海推进15分钟生活圈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J]. 杨晰峰.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4)
[5]可漫步的街道——上海市街道设计实践[J]. 蒋应红. 城市交通. 2019(02)
[6]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的大规模、高精度评价框架[J]. 叶宇,张昭希,张啸虎,曾伟.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1)
[7]基于家庭非通勤出行的15min生活圈建成环境研究[J]. 厉奇宇. 城市住宅. 2018(09)
[8]基于大数据的北京空间构成与功能区位研究[J]. 杨滔. 城市规划. 2018(09)
[9]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J]. 刘涟涟,尉闻.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4)
[10]城市双修视野下乌兰浩特老城区街道体系优化策略[J]. 吴左宾,李虹,张雯,蒋蕾莉. 规划师. 2018(05)
本文编号:3410426
【文章来源】: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纽约百老汇街口改造前后对比(来源:网络)
Woonerf计划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道路断面设计,为居民创造“稳静化”的出行环境[14]。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应对道路中由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冲突导致的事故频发问题,规定在道路设计中必须增加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这一实践表明步行开始受到重视;2003年,DavidGoldberg针对“车本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完整街道(completestreet)(图1.3)的概念,主张保障所有交通方式在街道中通行的权力,强调提升街道两侧土地的价值,保证街道中交通、生活、景观、休闲等功能的完整性[15]。国内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将完整街道的理念纳入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如叶朕等人通过对完整街道设计原则及方法的研究,提出立足于本国视角的借鉴价值,指出街道应朝着安全、绿色、活力的方向发展[16]。图1.2Woonerf计划图1.3完整街道示意(来源:网络)交通稳静化和完整街道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建立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构建一种以行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针对城市步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学者陈功提出了POD(Pedestrian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17],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由于尺度过大造成的步行不便等一系列问题,采用以行人为导向优先开发城市步行系统的方式加以解决。该模式还指出,城市作为一个面向人服务的居住和生活组织系统,应当将人放在发展的第一优先级,与传统的TOD理论相比,POD模式主张优先开发建设城市的步行道系统,将公共交通系统和以小汽车为主导的私人交通系统作为补充和延申,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合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1.3.2步行友好性(1)概念及发展目标步行友好性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狭义上可以将之理解为城市中空间对居民步行的便利性,由此可见,步行友好性是对人们步行能力满足程度的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街道城市主义:武汉市街道活力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黄生辉,王存颂.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1)
[2]街区制发展历程中的街区形态演变与街区适宜尺度探讨[J]. 方彬,葛幼松.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1)
[3]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J]. 北京规划建设. 2019(S2)
[4]上海推进15分钟生活圈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J]. 杨晰峰.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4)
[5]可漫步的街道——上海市街道设计实践[J]. 蒋应红. 城市交通. 2019(02)
[6]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的大规模、高精度评价框架[J]. 叶宇,张昭希,张啸虎,曾伟.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1)
[7]基于家庭非通勤出行的15min生活圈建成环境研究[J]. 厉奇宇. 城市住宅. 2018(09)
[8]基于大数据的北京空间构成与功能区位研究[J]. 杨滔. 城市规划. 2018(09)
[9]步行性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国际经验[J]. 刘涟涟,尉闻.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4)
[10]城市双修视野下乌兰浩特老城区街道体系优化策略[J]. 吴左宾,李虹,张雯,蒋蕾莉. 规划师. 2018(05)
本文编号:3410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1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