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坡屋顶形态及其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02:53
坡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元素界面,其形态构成结构组织是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延伸的屋面结构之下包容着中国人的生活交往、情感理想,人文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当代信息时代的浪潮之下,新的技术与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形态发生碰撞,坡屋顶的当代价值是如何显现的,本论文从坡屋顶形态下的空间与建构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中国前沿的实践案例分析,从建筑的虚与实两方面探索中国当代坡屋顶的实践之路。首先论文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坡屋顶的形态演变,对坡屋顶的形态来源和类型归纳梳理,总结东西方坡屋顶形态的发展进程与特征。其次,分析坡屋顶的形态构成规律和空间表现,阐述坡屋顶空间形态下的独特知觉体验。与空间的“虚”相对,在第四章从建构的角度对坡屋顶如何从结构、构造和材料塑造建筑形象,并把坡屋顶空间表现与建构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论述当代坡屋顶的空间和建构的双重表达。最后分析当代地域、科学和生态的要求对坡屋顶未来的影响,以及面对复杂的世界变局,坡屋顶建筑本体的真实性表现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本文的核心一方面在于通过对当代坡屋顶的形态空间塑造和建构诗意的表现形式的分析重新审视坡屋顶形态的真实价值与发展空间。另一...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历史中建构相关理论演变(自绘)
7(2)实践发展现状同属东亚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对坡屋顶的建构实践做出较多的探索。其中建筑师筱原一男企图将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精髓和所属的时代文化结合。在其作品中常使用坡屋顶的空间原型进行创作,在他设计的“伞之家”中,屋顶的设计就应用了伞状的四坡顶形态,结构使用木骨架以屋脊顶点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支撑屋面,其下空间也为此表现出伞下的高挑感与向心感。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大多融合了传统的屋顶形态与现代风格,在结构和材料上继承并发扬传统建筑特征并寻求突破。建筑师坂茂则善于挑战材质和工艺的局限,尊重材料的本质属性,巧妙运用竹、纸、织物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独特而奇妙的建筑类型。1.4.2国内研究现状(1)相关理论及书籍类综述目前国内对坡屋顶的研究境遇与国外相似,针对坡屋面的专项研究较少,大部分都集中住宅坡屋顶的相关方面,一部分涉及住宅屋顶的窗、屋面的构造组织等技术相关,这类研究主要作为工具书作施工方参考;另一部分关于坡屋顶住宅的阁楼装修图鉴等,主要作为大众科普,参考价值与学术水平较低。建筑领域内针对坡屋顶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建筑中的“大屋顶”方面,描述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屋面色彩、屋脊装饰、和构件斗拱等。如魏克晶著作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大屋顶》一书,以丰富的图示测绘资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的屋顶形制、布局特点、组合方式、构造装饰等各个方面呢做了细致的描绘。其他关于屋顶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结合当代中国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绿色屋面技术与种植屋面技术十分流行,在屋顶相关的著作中占比达图1.2伞之家(图片来源:《筱原一男的住宅作品及设计理念研究》)
13第2章坡屋顶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运用2.1坡屋顶发展概述建筑形态、空间受到环境气候、技术经济、社会人文、功能审美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而屋顶作为其中技术最复杂,位置最突出的元素成为其所属时代与环境的直接映射,下文将从坡屋顶的起源开始梳理坡屋顶的发展演变规律与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2.1.1中国传统坡屋顶发展脉络在中国考古发现,史前时代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生活在天然的洞穴中,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人工开凿洞穴的痕迹。直至新时期时代,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首先发现了两种具有坡屋顶特征的房屋形式。其中一种为半穴居方形房屋:在方形的基坑上用木材堆搭成骨架,草和泥土铺盖而成。这种形式的房屋屋顶和墙壁没有直接的区别,由长条型材直接搭接成,下部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时,向下挖深增大活动空间。“坡屋顶”就是建筑本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原始洞穴形式行为的延续,另一方面在于技术条件发展的初期,这种搭接是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立体建构原型相关。而另一种房屋形式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房屋建在地面上,首先用排布密集的细柱围绕成圆形,再将坡形顶覆于其上形成早期的泥壁坡顶房屋原型。图2.1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左)十二桥遗址房屋复原图(右)(图片来源:《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探究法则到整合结构——对话朱竞翔及其轻量建造实验[J]. 朱竞翔,孟宪川,翟玉琨. 建筑师. 2019(06)
[2]“住宅即艺术”——简析“白之家”的若干设计细节[J]. 陈宇轩. 建筑与文化. 2019(11)
[3]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东梓关实践再思考——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J]. 孟凡浩,丁倩琳. 新建筑. 2019(04)
[4]地形、场所及场景 小岞美术馆(一期)设计实践解读[J]. 辛塞波. 时代建筑. 2019(02)
[5]山顶艺术馆[J]. 曹百强,周利,李道德. 建筑创作. 2019(01)
[6]竹里,崇州,中国[J]. 袁烽,韩力,孔祥平,张雯. 世界建筑. 2019(01)
[7]尚村竹篷乡堂,绩溪,中国[J]. 宋晔皓,孙菁芬,陈晓娟,解丹. 世界建筑. 2019(01)
[8]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J]. 宋晔皓,孙菁芬. 建筑学报. 2018(12)
[9]金台村重建项目,巴中,中国[J]. 林君翰,约书亚·伯尔乔夫,ZHANG Jingqiu. 世界建筑. 2018(08)
[10]宀屋——安徽闪里镇桃源村祁红茶楼[J]. Su Architect;. 城市建筑. 2018(13)
博士论文
[1]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 冷天翔.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D]. 黄增军.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建构视域下纪念性情感的空间形态表达研究[D]. 茅家宁.山东建筑大学 2017
[2]传统坡屋顶形态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徐明.山东建筑大学 2016
[3]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研究[D]. 蔡肇奇.湖南大学 2011
[4]当代建筑的建构表现[D]. 张辉.重庆大学 2009
[5]现代建筑中的结构表达[D]. 郭白莉.郑州大学 2007
[6]墙的空间建构[D]. 包剑宇.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21226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历史中建构相关理论演变(自绘)
7(2)实践发展现状同属东亚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对坡屋顶的建构实践做出较多的探索。其中建筑师筱原一男企图将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精髓和所属的时代文化结合。在其作品中常使用坡屋顶的空间原型进行创作,在他设计的“伞之家”中,屋顶的设计就应用了伞状的四坡顶形态,结构使用木骨架以屋脊顶点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支撑屋面,其下空间也为此表现出伞下的高挑感与向心感。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大多融合了传统的屋顶形态与现代风格,在结构和材料上继承并发扬传统建筑特征并寻求突破。建筑师坂茂则善于挑战材质和工艺的局限,尊重材料的本质属性,巧妙运用竹、纸、织物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创造独特而奇妙的建筑类型。1.4.2国内研究现状(1)相关理论及书籍类综述目前国内对坡屋顶的研究境遇与国外相似,针对坡屋面的专项研究较少,大部分都集中住宅坡屋顶的相关方面,一部分涉及住宅屋顶的窗、屋面的构造组织等技术相关,这类研究主要作为工具书作施工方参考;另一部分关于坡屋顶住宅的阁楼装修图鉴等,主要作为大众科普,参考价值与学术水平较低。建筑领域内针对坡屋顶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建筑中的“大屋顶”方面,描述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屋面色彩、屋脊装饰、和构件斗拱等。如魏克晶著作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大屋顶》一书,以丰富的图示测绘资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的屋顶形制、布局特点、组合方式、构造装饰等各个方面呢做了细致的描绘。其他关于屋顶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结合当代中国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绿色屋面技术与种植屋面技术十分流行,在屋顶相关的著作中占比达图1.2伞之家(图片来源:《筱原一男的住宅作品及设计理念研究》)
13第2章坡屋顶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运用2.1坡屋顶发展概述建筑形态、空间受到环境气候、技术经济、社会人文、功能审美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而屋顶作为其中技术最复杂,位置最突出的元素成为其所属时代与环境的直接映射,下文将从坡屋顶的起源开始梳理坡屋顶的发展演变规律与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2.1.1中国传统坡屋顶发展脉络在中国考古发现,史前时代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生活在天然的洞穴中,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人工开凿洞穴的痕迹。直至新时期时代,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首先发现了两种具有坡屋顶特征的房屋形式。其中一种为半穴居方形房屋:在方形的基坑上用木材堆搭成骨架,草和泥土铺盖而成。这种形式的房屋屋顶和墙壁没有直接的区别,由长条型材直接搭接成,下部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时,向下挖深增大活动空间。“坡屋顶”就是建筑本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原始洞穴形式行为的延续,另一方面在于技术条件发展的初期,这种搭接是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立体建构原型相关。而另一种房屋形式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房屋建在地面上,首先用排布密集的细柱围绕成圆形,再将坡形顶覆于其上形成早期的泥壁坡顶房屋原型。图2.1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左)十二桥遗址房屋复原图(右)(图片来源:《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探究法则到整合结构——对话朱竞翔及其轻量建造实验[J]. 朱竞翔,孟宪川,翟玉琨. 建筑师. 2019(06)
[2]“住宅即艺术”——简析“白之家”的若干设计细节[J]. 陈宇轩. 建筑与文化. 2019(11)
[3]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与东梓关实践再思考——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J]. 孟凡浩,丁倩琳. 新建筑. 2019(04)
[4]地形、场所及场景 小岞美术馆(一期)设计实践解读[J]. 辛塞波. 时代建筑. 2019(02)
[5]山顶艺术馆[J]. 曹百强,周利,李道德. 建筑创作. 2019(01)
[6]竹里,崇州,中国[J]. 袁烽,韩力,孔祥平,张雯. 世界建筑. 2019(01)
[7]尚村竹篷乡堂,绩溪,中国[J]. 宋晔皓,孙菁芬,陈晓娟,解丹. 世界建筑. 2019(01)
[8]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J]. 宋晔皓,孙菁芬. 建筑学报. 2018(12)
[9]金台村重建项目,巴中,中国[J]. 林君翰,约书亚·伯尔乔夫,ZHANG Jingqiu. 世界建筑. 2018(08)
[10]宀屋——安徽闪里镇桃源村祁红茶楼[J]. Su Architect;. 城市建筑. 2018(13)
博士论文
[1]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 冷天翔.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D]. 黄增军.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建构视域下纪念性情感的空间形态表达研究[D]. 茅家宁.山东建筑大学 2017
[2]传统坡屋顶形态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徐明.山东建筑大学 2016
[3]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建构文化的研究[D]. 蔡肇奇.湖南大学 2011
[4]当代建筑的建构表现[D]. 张辉.重庆大学 2009
[5]现代建筑中的结构表达[D]. 郭白莉.郑州大学 2007
[6]墙的空间建构[D]. 包剑宇.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2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21226.html